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高举过头顶的信念。不管是在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中,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的
困难挑战面前,共产党人以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之基,以身许党,以身报国,忠心为民。

       “信仰”一词,“信”字开头。信,是无形的精神崇奉,也是有形的信息承载,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
情感的寄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收集整理了一批党组织以及亳州籍共产党员或者在亳战斗、工作过共产党员的家信、
口信、短信及微信,通过这些内容,看到亳州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从这些共产党人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并汲取这种力量,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 “在临刑前,我的外祖父前往监狱探望大爷爷(王崇典),看到眼前遍体鳞伤、瘦骨嶙峋、变了模样的大爷爷,我的外祖父眼泪夺眶而出,大爷爷却微笑着对弟弟说:‘人总是要死的,为了革命成功,死也值得,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斗争的。’”南京雨花台烈士亲属宣讲团成员、王崇典弟弟王澍淇的外孙女李新兴说。 1926年9月,涡阳人王崇典考入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法学系。1927年2月,王崇典被校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很快,王崇典又成为中共南京中央大学党支部书记,在这期间,他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游行示威、罢课,他们在校内以及南京各游览胜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并经常深入南京各医院,向国民党伤病员讲解革命道理。

  • 谢老太太家在涡阳县丹城镇谢庄,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谢继书、次子谢继祥和幼子谢继良。兄弟三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彭雪枫率领下参加抗日活动,谢继书任新四军第六支队三营副营长,谢继良任一总队通信班班长,谢继祥任一总队警卫营连长。1940年3到6月间,三兄弟全部壮烈牺牲。 1940年3月,谢继书率部在萧县地区活动。3月16日,谢继书接通知去新兴集参加会议,散会时天已经黑了,为及时传达会议精神,他不顾个人安危,单枪匹马连夜返回部队,途经涡北的马店集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伏击,不幸牺牲,时年39岁。 三儿子谢继良作战英勇顽强,被评为“三等战斗英雄”。1940年4月1日拂晓,在河南芒砀山西南的李黑楼,谢继良与日军发生战斗,不幸负伤,但仍坚持战斗,最后又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 家住谯城区古井镇董门楼村王三楼自然村的王允清老人,15岁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解放华中南、解放西藏等多场重大战役,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退伍后,他却深藏功与名,放弃了组织分配的工作,回到家乡服务群众。 老人今年90岁了,但身体硬朗、口齿清晰,他还记得参军后给家人写的第一封家书。 “当时是1947年,解放军在芦庙打仗,我想去报名参军,因为我是家里的独子,家人不同意,我偷着去的,参军后不久就跟着部队去打徐州了。”王允清说,他跟着部队边走边打,一路到了西藏。在那里,王允清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

  • 2020年电影《金刚川》点燃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电影讲述了志愿军工兵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顶住敌机狂轰滥炸,用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代云凌就是这样的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工兵,服役部队是工兵11团1营1连,在连队任文书一职。1948年2月,代云凌参加革命。1951年10月1日,随部队由武汉北上,到达辽宁清原县,等待接受新任务。之后移驻临江,担任保障鸭绿江上交通畅达的任务。 1952年1月9日,代云凌随部队从沈阳出发,再次进入朝鲜,向家里寄了一封信,这也是他寄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 “男已决心在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光荣任务中继续争取立功,做一个人民的功臣,想大人闻之特为兴奋吧。” “本想在临江过阳历年的,但又奉命于十二月二十八出发到沈阳,接着来朝鲜了。现正准备开冻后架设清川江的桥梁。”

  • 邵光,原名邵锦章,1916年出生在蒙城县三义镇三塔村大邵庄,2005年在淮南去世,是蒙城革命的先行者,蒙城解放后的首任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邵光先后任职中共阜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涡阳县委书记、淮南煤矿机械厂党委书记、淮南多所大专院校负责人、淮南市政协副主席。 从1935年参加革命到1948年解放蒙城,邵光在生死线上反复与敌人较量,始终不改初心,革命信念从没有动摇过。在他的影响下,兄弟及亲属有数十人投身革命,成为当地有名的革命家庭,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 1952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工业建设热潮。上级考虑邵光年轻有为,又热爱学习,便安排他到淮南市担任中共中央燃料部蔡家岗矿山机械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当时全厂仅有3栋厂房300名职工,还面临着缺人才、缺技术的窘境。

  • 茨淮新河笔直地流经我市蒙城和利辛县南部,源源不断地向亳州城南调蓄水库输送着水源。 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挖的最长人工运河,是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于1971年开挖,动员民工达181.55万人。 信的作者陈嘉林就是这百万人之一。 据收信人赵鸿生介绍,他和已经故去的陈嘉林,当年是一起从上海来到蒙城县立仓区赤塘公社插队的知青。1973年,赵鸿生被抽调到县文化馆搞创作,陈嘉林则作为生产队长,正在几十公里外的茨淮新河工地上带领民工挖河。赵鸿生写了一封约稿信,想让颇具文采的陈嘉林写一首关于建设茨淮新河的歌曲,并表示想到茨淮新河工地体验生活。

  • 从80年代初随着父亲开始经营中药材,王亚彬已经加入药商大军近40年时间。近40年的时间里,王亚彬不仅见证了药商们在政策的引领下不断创新发展,也见证着亳州正朝着世界中医药之都有力前行的脚步。 1982年,20岁的王亚彬随着父亲学习一段时间的中药材经营后,开始独自一人背着40公斤重的白芍、白术等地产药材外出“跑药”。“那个时候去外地卖药材要比在本地销售利润高几倍,对药商的吸引很大。”王亚彬说,自己第一次外出“跑药”就是从商丘转车,乘坐绿皮火车到山东青岛寻找商机。 慢悠悠的绿皮车厢里挤满了人根本无法移动,没有地方坐、无法喝水,给第一次出门的王亚彬留下深刻印象。

  • “这么年轻就担任了骨干,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2018年2月,在四川接见航天科技人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名年轻人说。 这位年轻人就是“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亳州籍90后火箭专家于新辰。 2011年,20岁的亳州籍青年于新辰结束了在清华大学四年的航天航空知识学习。面临毕业分配时,很多同学选择了留在北京、上海工作,身为共产党员的他认为,祖国当时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应该把所学所获贡献给我国的航天事业。“我就放弃了读研的机会,直接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一线。” “爸爸妈妈,今年我第一年参加工作。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本是万家团聚的日子,但在发射场一线,来自全国各地的航天人为了发射任务正在紧张忙碌着。奉献是为了比美满新春更圆满的发射结果,坚守是为了比万家灯火更灿烂的点火时刻……”当年的春节,于新辰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回家过年,就给家人发了这样一条短信。

  • “身为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我有照顾急重症患者的经验,我也有必胜的信念。”2020年冬,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得知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亳州骨科医院需要组建重症监护病房和隔离病房的消息后,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长郭秀荣主动报名,加入到新冠疫情救治的医护行列。 郭秀荣介绍,疫情开始之初,市人民医院就开设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接收患者,后来随着疫情的发展,按照安排,所有的患者要从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搬往骨科医院。然而,骨科医院并不是按照感染科病房设置的,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病房及诊室改造,尽快接收三县一区的新冠患者。

  • “妈妈多想把你也带到北京,就像当初把你揣在肚子里驻村扶贫一样!我可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哦。这个勋章和荣誉的背后,有你陪我奋斗的点滴!” “那时候因为怀孕长时间走路,我原来35码的脚,硬生生肿成了37码!这一路走来,我曾经因为工作难题哭过,曾因百姓关怀笑过,还曾因缺氧住院过,但我从未后悔过!” “宝贝对不起!你八个月发高烧,你爸喊我赶紧回家看看,我却因村里的事情把你忘了。唉,所以回到家,你不愿意让我抱,更不愿意理我,我不怪你。”

  • 2016年6月,中共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杜延安向全国的亳州老乡发出了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呼唤在外老乡关注亳州变化,返乡创业就业,齐心协力,共同为家乡建设而奋斗。 亳州市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市,2016年,全市635万人口中,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160万,在之前的几年,陆续有大批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了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共同建设家乡,中共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杜延安向在外的亳州老乡们发出了这封“家书”。 纸短情长,这封600多字的“家书”在亳州当地媒体刊发后,引起不少在外游子的共鸣,也激发了我市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的热情与活力。

心中有信仰 未来有希望——致百年亳州的一封信

亲爱的亳州:

    您好!

    今天,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00岁生日。过去的100年是我们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100年,是风雨兼程、成就辉煌的100年。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在这一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热土上,这里的革命火种从萌芽到燎原,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历历在目,一大批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仰,不懈奋斗、砥砺前行,让成长在这里的每一个亳州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亳州人民接力奋斗,实现亳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

    因为信仰,所以奉献!

    亲爱的亳州,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站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一个个亳州共产党人忠于信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反映出的却是近代中国的沉重苦难和中国人民的不懈牺牲奋斗。“非知之难,行之惟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近代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无数抗争,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才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让亳州人值得骄傲的是,95年前,在这里就出现了第一名共产党员——魏季高,第二年,就成立了亳州第一个党支部,开始了红色活动。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亳州人王崇典,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南京雨花台,时年25岁,成为亳州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员。杨西三、王明服、罗会廉……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烈士,将青春热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

    在革命战争时期,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红色印记”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谯城区芦庙镇位于皖北边界地区,这块土地上曾经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开展武装斗争的壮举,见证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取道亳县挥师南下、“六克亳城”的传奇战史,见证了淮海战役中亳州人民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的场景;位于涡阳县新兴镇的新四军四师纪念馆所在地曾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所在地;曾作为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的“姜公馆”、新四军游击支队首次党代会召开地——涡阳县曹市镇牛氏宗祠、30余名新四军战士战斗牺牲的地方——蒙城辘辘湾……这些革命遗址都铭记了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因为信仰,所以坚守!

    亲爱的亳州,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富起来”的光辉历程,看到了和平年代亳州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信仰的坚守。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响起一声春雷。从1985年亳州首届全国中药材交流大会的胜利举办,到中医药产业蝶变转型,中华药都的名号响彻世界;从开创全国农业税费改革第一镇的新兴镇,到蒙城县“一户一块田”创新实践推动农村改革;从我市“一线一网”打造“永不下班的政府”,到推进服务群众零距离的“邻长制”改革……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质朴的亳州人民锐意进取,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奋力赶超,全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5月,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亳州,翻开了新的一页。2013年,全市财政收入101.5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17年,全市GDP同比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这是地级亳州市组建以来第一次;2018年,亳州增速居全省前八位的有21项,前三位的有13项,第一位的有7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攀升,被省政府办公厅、省统计局总结为“亳州现象”;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06亿元,同比增长4.1%,居全省第4位。财政收入217.9亿元,增长1.7%,居全省第8位。

    “亳州现象”的背后,是苦干、实干、拼命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棘手事、期盼事,市委、市政府都在努力加以解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旧城改造、坑塘治理……老城不断换新颜;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交通干道覆盖城市版图,一座座公园相继建成……城市“长”大了,“长”高了,老百姓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便捷和实惠;在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亳州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奔赴最艰苦的地方,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从“扶起来”到“富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亳州儿女走上了向着美好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因为信仰,所以坚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