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当家” 开启发展新路
“走进乡村看振兴”之涡阳县义门镇刘老村篇
村道旁,一排排水灵灵的苔干依次排开;农田里,一台台中药材播种机来回奔跑;村庄内,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
近年来,涡阳县义门镇刘老村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加快土地流转力度,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宜业和美新农村。
加快土地流转 村民腰包鼓起来
11月2日,迎着晚秋的暖阳,记者走进刘老村,乡村道路两边挂满了正在晾晒的鲜苔干。在村民张爱民家中,前来帮忙干活的村民熟练地加工着鲜苔干,除叶、削皮、切片,一根根水灵灵的苔干条被挂到乡村道路旁,散发出芬芳的气息,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往年晒干的苔干,每斤只能卖十四五元,今年价格翻了一番。”张爱民开心地说,“种了几十年的苔干,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高的价格。”张爱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往年每亩苔干能收入四五千元,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计算,今年将增加到八九千元。
苔干被誉为“软黄金”,义门苔干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苔干已成为刘老村重要的经济作物,苔干种植已成为不少村民的致富产业。
“今年种植苔干的,都发财了。”村民邓玉强开心地说,真是没想到,今年的苔干价格居然涨到了每斤30块钱。
邓玉强说,今年的苔干不仅价格高,而且来收购的商贩络绎不绝。记者在村里采访时,不时能遇到求购苔干的商贩。
为加快义门苔干产业发展,今年涡阳县政府出台了苔干奖补措施。刘老村积极进行政策宣传,吸引广大农户种植苔干。“苔干是我们村的传统产业,最多的时候几乎家家都种,现在一些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起了规模种植。”刘老村党总支书记刘朝团说。
刘老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流转1300多亩土地栽植薄皮山核桃,林下套种蔬菜、瓜果等农作物,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刘朝团介绍,刘老村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3100亩。仅此一项,农户每亩土地就能获得800元的稳定收益。
通过土地流转,刘老村每亩能获得30元的服务费,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9万多元的收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刘朝团表示。
打造特色产业 经济发展劲头足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刘老村鼓励能人返乡创业,扶持种养大户,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大发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涛正和前来务工的村民一起制作蘑菇菌包,玉米芯、树叶配上一定比例的石灰和水,经过发酵变成平菇生长所需的一个个“营养菌包”。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消纳了环境污染源。
2015年,刘涛返乡创业种植平菇。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蘑菇大棚已从最早的一个发展到现在的十个,年利润达三四十万元。“目前的场地已经无法满足我的生产需求,我准备流转更多土地,继续扩大平菇种植规模。”刘涛说。
在刘老村,像刘涛这样回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采访中,记者看到,村民张云飞正驾驶着中药材播种机在农田里来回播种,一垄垄白芷笔直地排列着。张云飞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租有经营摊位,2015年回到刘老村从事中药材种植,是村里最早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其主要种植品种有白芷、丹参、白术,流转土地面积230亩。
在张云飞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中药材。村民张浩杰今年是第一次种植中药材,流转了50多亩土地种植白芷。
“以前没种过药材,幸亏有张云飞的帮忙,从购买种子到播种他全程进行指导,这才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张浩杰说,等他掌握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后,明年将扩大种植规模,预计种植面积将增加一倍。
目前,刘老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我们村的又一特色产业,也是我们村未来打造的支柱产业。”刘朝团表示,刘老村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拥有一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年产值800万元。
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刘老村将投资200万元新建一座中药材趁鲜加工厂,进一步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让中药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
建设和美乡村 共享美好新生活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
近年来,刘老村深入开展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行动,共拆除老房屋167间,32亩废弃老宅变成了可耕地。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还利用闲置地种树、种菜、种花,新建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20余处,建设文化活动广场一处,形成了“微田园、生态化”的村庄规划布局,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过去,我们村的路以砂浆路、土路为主,每到下雨天就会被困在家里出不去。现在,不光大路变成了水泥路,连家门口的小路也进行了硬化。”村民刘如堂开心地说。
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刘老村也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图书室、文化站、卫生室、超市、农资店、游园一应俱全,又建了4处公共厕所。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经常自行组织一些文艺活动。
“文化广场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经常举行文化演出。每天晚上,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文化广场,聊聊天,跳跳广场舞,生活过得非常惬意。”刘如堂说。
在刘老村,年轻人忙着干事业,老年人安心享受晚年生活。村民们都说,居住在刘老村,眼里是看不完的乡村美景,心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只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探索土地资源整合,提升人居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刘朝团表示,将紧抓此次“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发展机遇,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文化内涵、产业基础,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聚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加快建成具有皖北田园风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记者 李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