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赢抗旱保秋攻坚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炙烤着药都大地,不仅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让正值生长关键期的农作物面临“渴”境。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我市各地迅速行动,以“保民生、保灌溉、保收成”为目标,带领农户全力以赴投入抗旱攻坚战,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忙碌的抗旱身影。

机械昼夜不停 力解庄稼“渴”急

7月24日下午4时许,骄阳如烈火般炙烤着大地,谯城区双沟镇方向家庭农场的田埂上热浪滚滚。农场负责人刘芷正蹲在卷盘式喷灌机旁检查水管接口,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她的衣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

“你看这台圆圆的大家伙,就是我们抗旱的‘主力军’!”刘芷直起身,用手背擦了擦汗,指着眼前正在运转的卷盘式喷灌机介绍。机器轰鸣声中,银白色的水管正随着卷盘缓缓转动,均匀的水流从喷头里喷洒而出,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滋润着干裂的土地。这台设备配备了智能卷盘和高压水泵,水管能顺着预设轨迹自动挪动,“以前靠人工拉水管浇水,两个人一天顶多浇10亩地,现在有了它,省去了来回搬水管的力气,效率提高太多了。”

在持续干旱的考验下,机械化设备成了农户保收成的“定心丸”。“一套机器一天能浇40多亩地,我这两套设备连轴转,白天黑夜不停歇,一天能浇80多亩地。”刘芷指着不远处另一台正在作业的喷灌机说。为了给庄稼“解渴”,她每天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就到田里,踩着露水拉设备、调试喷头,看着水流一点点渗透土壤;到了晚上,就打着手电筒把喷灌机转移到新地块,伴着蛙声和机器声通宵作业。“现在种地早不是‘靠天吃饭’了,半机械化帮了大忙,不然这800多亩地真没法管。”

刘芷承包的800多亩地里,700多亩是正值生长关键期的玉米,其余则种着辣椒和红薯。“现在的玉米正处在‘大喇叭口期’,就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缺水可不行。”刘芷坦言,现在干旱对玉米的株高和抽雄穗有很大影响,如果不及时浇水,玉米株高就会缩短,导致雄穗抽不出来,后期会明显减产。“你看这对比多明显,浇过水的玉米叶片舒展挺拔,没浇过的都卷成了‘细条’。”刘芷拨开玉米叶给记者展示,“这时候缺水,减产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必须跟时间赛跑,一刻也不能停。”

由于高温少雨天气持续,土壤水分蒸发得极快,刘芷告诉记者,800多亩地每隔10天就要全面灌溉一遍,往往最早浇过的地块刚过几天就又需要重新“补水”。“基本上是刚浇完一轮,就得马上开始下一轮,每天连轴转根本停不下来。”刘芷的话语里透着忙碌,却也充满了对丰收的期盼。

焦魁在调试喷灌设备。

智能“云端”灌溉 科技赋能抗旱

在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的田地里,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7月24日下午,阳光正烈,农场负责人焦魁沿着田埂查看玉米长势,一排排玉米秆挺拔粗壮,叶片舒展翠绿。自动喷灌系统的喷头整齐排列,正均匀地向玉米田喷洒水雾,在阳光下织成一张细密的水网。

“你看这玉米,长得多精神!”焦魁拨开浓密的玉米叶,露出饱满的叶心,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他头戴遮阳帽,虽然额头上渗着细汗,但神情轻松。“我的农场从半个月前就开始浇水了,不等不靠,靠着这些‘智能家伙’,旱情基本没影响到庄稼。”

焦魁承包的1030亩土地上,800亩种着玉米,其余则是大豆等作物,如今都到了需水关键期。“庄稼和人一样,天热了更得多喝水。”他笑着说。不同于传统灌溉的忙碌景象,这里的抗旱显得“从容”许多。

“这喷灌系统可智能了!”焦魁掏出手机晃了晃,“在家吹着空调就能操作,打开APP设定好时间和水量,喷头就自动开始浇水,浇完还会自动关停。”他边说边演示,手机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各地块的灌溉状态,“以前雇人浇水,又累又费工,现在点点手机就行,省了不少事。”

为了让庄稼喝足水,农场的灌溉系统24小时不停运转。从自动喷灌的大面积覆盖,到滴灌的精准补给,机械化与智能化的结合让抗旱效率大大提升。“现在地里的玉米和大豆长势都不错,叶片没打卷,根系也壮实,照这势头,丰收没问题。”焦魁望着连片的庄稼,眼神里满是信心。

卷盘式喷灌机正在作业。

全域协同作战 共织抗旱“保障网”

在我市,像刘芷和焦魁这样坚守在抗旱一线的农户还有很多。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科技对抗旱情,在广袤田地上书写着抗旱保收的动人篇章。从农户的忙碌身影到全市的统筹部署,一场全域联动的抗旱保收攻坚战正扎实推进,为秋粮丰收筑牢根基。

记者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7月24日,全市秋粮已完成抗旱浇水536.4万亩次,8万多台(套)抗旱机械在田间地头不停运转,成为抗旱保收的“主力军”。在水源保障前线,全市国有中小型翻水站实行水泵轮休制度,24小时不间断向各大中沟补水。自7月以来,全市已开启各类泵站7572台时,累计提水达3697.17万立方米,汩汩清水顺着沟渠流入田间,滋润着干渴的土地。

面对持续旱情,市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于7月8日、7月22日先后两次下发抗旱补墒工作通知,引导群众、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不等不靠开展自救。为确保抗旱措施落地见效,该局成立两个抗旱工作督导组,7月中旬以来分赴各县区开展不间断暗访督导。督导中发现,部分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因面积大,浇灌一轮耗时较长,局部已浇灌地块受持续高温影响再次出现轻度旱情,抗旱任务依然艰巨。

针对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全面开展机井排查维护行动,重点摸排无法正常出水、不能满足灌溉需求的问题机井。今年以来,已完成5.76万眼机井排查,修复问题机井3316眼,让每一眼机井都成为抗旱的“源头活水”。

在抗旱战场上,技术指导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市农业农村局及时印发《7月份大豆、玉米田管意见》,制作播出2期抗旱田管专题节目,为农户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开展大豆玉米“四情”监测10余次,与气象、应急等部门召开10余次天气、墒情会商,精准掌握农田需求,为抗旱决策提供依据。

更有4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乡村田间,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地块情况开展分类指导,从灌溉时机选择到追肥比例调控,从病虫防控到墒情管理,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户抗旱有方向、保收有底气。

当前,全市抗旱工作仍在紧张有序推进中。从水源调度到技术指导,从机械保障到农户自救,各方力量协同发力,在广袤田野上织就一张坚实的抗旱保障网,用行动守护着秋粮丰收的希望。(记者 赵琳琳 通讯员 胡杰/文 陈显锋/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