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文员“折腾”出7项国家专利

——记安徽省劳动模范、利辛县富亚纱网有限公司员工王菊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纱门需要清理时,只需要拉动隐形网刷,就能将堆积的灰尘清理干净。像这样的国家发明专利,利辛县富亚纱网有限公司车间主任王菊芬和她的团队取得了7项。8年前,身为办公室文员的她为了清楚地了解生产流程而申请进入车间学习,结果成了技术骨干,“一不小心”主导研发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外观设计专利,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菊芬指导工人裁剪纱网

办公室文员下到一线当工人

12月6日,在利辛县富亚纱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电动缝纫机“哒哒哒、哒哒哒”地响个不停,工人们剪纱、缝绞、锁边、装订磁扣……一张张统一标准的纱网就制作完成了。纱网是富亚纱网主打拳头产品磁性软纱门半成品,其质量好坏关系着成品的质量。

“纱网锁边的时候针脚一定要密一些,磁条要对整齐,确保纱门开关闭合时间控制在3秒之内。”身为车间主任的王菊芬在各工序间往返检查,反复叮嘱工人注意加工要领,保证产品质量。

其实王菊芬最初应聘到富亚纱网时的职位是办公室文员,负责写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安排各部门运转等工作。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发现,由于对工艺不了解,工作中处处碰壁,于是她主动申请前往车间一线工作。

别的工人掌握一项操作流程就行了,王菊芬则将采购、选纱、下纱、缝纫包边、挑选零部件等几十项操作流程学了个遍,这一学就是近一年时间。这段时间里,她的双手被纱网勒出的伤痕一直没有好利索过。最终,她成长为轻车熟路的熟练工。

王菊芬还专门考取了缝纫证、标准化工程师证等专业证件,刻苦钻研新技术、新方法,多次组织参与生产设备改良和升级,进行了多项技改创新工作。

喜欢“瞎折腾”变身“发明家”

王菊芬发现,磁性软纱门虽然能有效地防蚊虫,但时间久了会堆积很多灰尘,不仅影响美观,也容易蹭脏衣服。而这种灰尘需要人工清理,清理起来也很费时费事。能不能有啥办法,一下子把灰尘清理干净?王菊芬就带领着技术团队开始了“折腾”,经过反复研究,在纱门上安装隐形的除尘装置,只需拉动隐形网刷,就能将堆积的灰尘清理干净。

在王菊芬的带领下,公司研发团队取得了“一种防尘纱门”“徽派建筑设计纱网”“一种自开门帘”等7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外观设计专利,提高了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产品出口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耐心、专注、坚持,让王菊芬和同事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她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整个团队协同合作,“我一个人哪有这么多的点子,大家在一起商讨,思路就慢慢清晰了。我们的研发团队成员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喜欢琢磨事儿,都喜欢‘瞎折腾’!”

参与国标制定助力行业发展

在创新之余,王菊芬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只要车间有新员工进来,她就手把手教学,直到每个人考核合格,成为熟练工。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公司逐渐炼出了一支手法标准、执行力强的工人队伍,产品质量日益提高。

“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要问她,她随时都会给我们耐心解答。在她身上学到了思维严谨、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的精神。”2018年进入公司的技术人员王涛在王菊芬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多项技能,成为厂里的技术能手。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从最初的一名普通工人,到现在的车间主任,考取国家标准化中级工程师,王菊芬一直在不断学习。

“我在工作中发现,全国纱网企业虽然多,但普遍没有一个标准的管理体系,这就容易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王菊芬说,在对公司的各项业务梳理归纳后,她总结构建了企业标准体系,带领标准化小组实现了目前国内标准化良好行为最高水平。后来,王菊芬还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已经在全国的纱网行业推行开来。

虽然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但王菊芬依然很谦虚。她说,今后还得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力争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出更多方便群众生活的产品来,“大家觉得实用、方便,才会购买我们的产品,企业的效益也才会更好。”

快评

美好生活离不开工匠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王菊芬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坚守的动力,督促自己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取得一项项技术的进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新时代工匠精神。

王菊芬只是无数“工匠”的缩影,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愿意不断“折腾”、喜欢创新的一线工人的坚守,才推动了产品的不断升级,企业的持续转型,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美好生活的背后,是王菊芬们那份“工匠精神”的初心和坚守。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