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的帮助下,邹纯元在隔离室换上深蓝色隔离服。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5月11日上午7点半左右,和往常一样,安徽省儿童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邹纯元早早地来到急诊科进行交班。
刚换好深蓝色隔离服,就听到一名小护士喊:“急救室有个小朋友误食了退烧药需要抢救!”邹纯元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赶到病床前,配合医生紧急进行洗胃等抢救措施,大约半小时后,抢救结束。
但邹纯元一刻也没有休息,她又快速地来到治疗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邹纯元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急诊科的忙碌和高压,需要过硬的身心素质,而温柔的邹纯元更多了一份细心。
前几天一位12岁自杀的小孩被送到急诊科抢救,让她印象深刻。“她被抢救过来后,仍然神色焦虑、非常紧张。”邹纯元走过去,紧紧握着她的手,小女孩才逐渐恢复了平静。女孩转住院后,邹纯元还不忘去看望她,给她做一些思想开导工作。
“急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肯定要过硬,这是根本。但又不能只有技术,心理护理一样重要。”这是多年来,邹纯元一直身体力行,并反复灌输给自己的理念。
为此,她还拿到了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证书,并积极加入医院“心灵驿站”协会。在这里,他们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做心理辅导和培训。
“护理是件复杂、琐碎但又专业的工作,我们最终是希望能通过自己所做的一切,为患者减轻痛苦,给患者带来希望。”这是邹纯元和她的同事们,对这份职业的认知。
于是,病人躺在抢救台上,护士会来轻拍你的肩,叫你不用紧张;长时间挂着盐水,护士会不断来问声好,问你感觉怎么样,有需要帮助吗……医疗环节中的一系列“小动作”,都成为良好医患关系的柔和剂,“毕竟,病人在医院更多的是和护士打交道。”
今年,疫情发生后,发热患者接诊的复杂性和个人防护设备短缺使得一线医护人员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过年期间,邹纯元和她的同事接诊了一名发热的小孩,其姥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全程都十分小心翼翼,我们把他送进专门的急诊隔离室,由于家长无法陪护,我们就替代家长不断安抚小朋友。”邹纯元说。
在战“疫”一线,护目镜被雾水模糊、衣服被汗水湿透、脸颊上留下深深的勒痕,白衣天使从不叫苦,不喊累,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
她们用可爱的微笑,给病人带去医护人员的关怀;她们用细碎的脚步,送走黑暗、迎来曙光的降临。
战疫还在继续,生活必将前行。让我们在国际护士节这天用一点时间,向曾经和现在仍奋战在前线的所有医护英雄们致敬。(记者 王佳 徐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