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95岁老人冯效武的胜利心声:胜利背后是血泪 百姓只求太平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8月14日,在涡阳县城淮中大道的一座小院子里,95岁的冯效武老人回忆起抗战岁月,眼中满是难掩的伤痛,数次落泪。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家族中多人都死于日军的炮火之下,这份家破人亡的痛,牢牢刻在了他的记忆里。

冯效武回忆起抗战岁月,眼中满是难掩的伤痛。

抗战时期家族五人阵亡

据史料记载,1938年5月21日晨,8架日本战机飞临涡阳县城,投下几十颗炸弹和一些燃烧弹,城内九成以上的民房被炸毁,炸死炸伤50余人。随后,日军的铁蹄踏上涡阳这片土地,对涡阳人民进行奴役和蹂躏,犯下了滔天罪行。

时年8岁的冯效武,生活在现在的高炉镇单集林场天齐庙东冯村一个士绅家庭,父亲兄弟五人。

人心惶惶之际,冯效武的堂叔冯从胜从部队悄悄回乡,找到他的爷爷冯继文,表示家里的男丁大都读过书、有文化,留在家里东躲西藏,不如跟着他去部队抗日杀敌。听罢侄子的话,当晚他便下定决心,送儿孙奔赴前线,共同抵御日军侵略。

就这样,冯效武的四叔、五叔、大哥和一位堂叔,以及家族另外两位远房亲人,在冯从胜的带领下悄悄离开家乡。除冯从胜外,其余六人被安排在同一个部队,然而在跟随部队转战途中,灾难骤然降临。1938年秋的一天,部队在湖北遭遇日军疯狂空袭。

“飞机像黑老鸹似的压过来,炸弹落地的声响能震碎骨头。”多年后,冯效武仍能清晰复述四叔冯从益的描述。那场轰炸中,除了在后方文书室的四叔冯从益侥幸存活,其余冯家子弟全部遇难。冯从益带着满腔悲愤,亲手掩埋了他们的遗体。

村民在家乡不屈抗争

冯家的抗战故事,不只发生在远方的战场。在冯效武的老家,同村的冯效哲选择了另一种抗争方式。日军占领涡阳后,村民们纷纷“跑反”避难,冯效哲却执意留下,孤身与日军周旋。他身强力壮,又熟悉地形,总能在日军眼皮底下搞破坏,好几次从枪下逃生,被日本人称作“铁老爷”。最终,寡不敌众的冯效哲在附近临涣古镇龙王集被日军包围。

“他一嘴牙都被打掉完。”冯效武回忆起家中长辈讲述的情况,据说当时临涣镇当地的一位财主听说了冯效哲的事迹,深受感动,捐出自己准备的上好棺木和寿衣,给这位抗日义士穿戴整齐、入棺后,派人送回冯村安葬。

“送他回来的人,说这人死得惨、死得亏。”冯效武讲到此处,哽咽起来。

95岁的冯效武与97岁的老伴石万荣如今过着幸福的生活。

“百姓就图有太平日子过”

冯效武的老伴,现年97岁的石万荣老人,幼年时也曾有过躲避日军侵略烧杀抢掠的经历,她说,幼年经历的那些事,最难忘记的就是日军第一次进村的情景。

那天一大早,爹娘就匆匆去曹市集舅舅家帮忙去了。当听到村里人喊:“日本鬼子进咱们村了,大家快快躲起来啦!”12岁的姐姐和9岁的石万荣,带着3岁的弟弟,在邻居的帮助下,跟着父老乡亲往附近的麦田里跑。

年幼的弟弟还不懂事,在麦田里哭闹不止。姐姐实在没办法,只好一只手揽着哄着,另一只手匍匐在麦田里。日军朝天放枪,叽里呱啦地喊叫,麦田里的人们吓得用膝盖跪地,乱躲乱藏。后来,日本兵终于离开了。在麦田里躲避的石万荣看到,弟弟已经因惊吓或饥饿而昏睡了过去,她和姐姐两人的膝盖均已因跪地爬行而血肉模糊。

“这刻骨的仇,这亡国的恨,到啥时候都忘不了。”老人抹着眼泪说。

回忆起抗战胜利时的情形,冯效武说,他们当时在农村,消息闭塞,是后来才听说这个消息的。

“当时知道后,大家都很高兴。老百姓图啥呢,就是有太平日子过,不打仗。”冯效武说,“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历史。” (记者 路振杰 曾莹莹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