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一日三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一直是一天三晌课,一天往返学校三次,中间要回家吃两次饭,且学校离家几里路,有时走着去,怕迟到,所以,养成走路和吃饭的速度都很快。看着别人慢条斯理地吃饭,让食物充分咀嚼后下咽,感到既浪费时间,又矫情。

小时候,感觉一家人吃饭最慢的是奶奶。打有记忆开始,就感觉奶奶的牙齿都掉光了,不能吃任何坚硬的食物。打稀饭下几粒豆子,她把稀饭喝了,把豆子从嘴里吐出来,硬塞到我嘴里。还说道,小孩子多吃点,能长个。奶奶去世三十多年了,我还时常想起这个画面,倍觉温暖。

奶奶去世后,吃饭最慢的应该是妈妈了。农村人喜欢到“饭场”吃饭。我家的门口有一片空地,四周的七八家邻居都喜欢聚到这里吃饭。端着菜饭来到“饭场”,碗放到地上,找棵树当靠背,或者找个树墩子、砖头当椅子。一边吃,一边喝,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孩子们看谁家的饭好吃,就拿着碗去“要”。谁家要是不出来吃饭,大伙会猜测,肯定在家做好吃的呢!一阵哄笑之后,继续边吃边喝,吃的是红芋、杂面馍,地里种的蔬菜,喝的是红芋稀饭。吃过饭了,有的还不愿意回家,继续拉呱,直到饭场的人逐渐散去。

妈妈做好吃的,都让着我和弟弟吃。她慢慢吃着,看着我们吃。我们把她做的饭吃得干干净净,她会很高兴。若是吃不完,她会吓唬我们,下次不做好吃的了。我俩又连忙把剩饭吃干净。有一次,妈妈炒的菜好吃,她看着我和弟弟吃。弟弟回厨房打饭去了,也许我吃饭比较快,等弟弟返回,我把菜吃完了。弟弟气得直跺脚,妈妈安慰弟弟,笑着说,下次做好吃的,不让你哥吃了。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手中的筷子可能一直没停下来。一转眼,妈妈离开二十多年了,也只能在回忆中品味一下妈妈做的饭菜了。

结婚后,大多数都是妻子做饭。我不大会做饭,也许是懒的借口。吃饭依然很快。一次吃饭,我试着慢吃。突然,心里有了感觉。自己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一日三餐。妻子在做饭,自己可能在玩手机,看电视。吃过饭,还是妻子刷洗。从做饭到刷洗结束,每天要浪费掉她多少时间。况且,结婚二十多年了。稀饭是小米加红芋熬的,菜是豆腐、洋葱、木耳、香菜一起凉拌的,馍是妻子做的手工馍。我一口一口慢慢吃着馍,让馍里面的热气慢慢升腾,让麦香慢慢吸入肺腑。我夹起菜慢慢吃,感受着豆腐的绵软和豆香,感受着洋葱的辛辣和爽口,感受着木耳的清脆,感受着香菜的清香。突然感觉自己在享受着一桌美味大餐。自己吃的每一口饭,经过多少人的劳动才送到口中。由于以前吃饭太快,没感受到吃饭也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吃的艺术,一种吃的感觉,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回忆。

一日三餐来之不易,当珍惜。诗人李绅的一首《悯农》,从孩童时就倒背如流,直到今天,才感受更深刻些。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