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清霜降,秋光已向晚。转眼,父亲去世已五个月了。
趁着周末,我带着妻女驱车回老家看看。推开大门,满院落叶,我抄起扫帚打扫一遍。临走前,我习惯性地打开车窗,探出头来,不觉泪水涌流,只见两扇黑漆漆的大门紧闭着,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举着右手不停喊着“再见”的老人——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高小毕业。他性格正直、倔强,是全村出了名的倔老头。父亲一向重视子女学习教育。我是村里走出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是父亲的骄傲。每次离开家乡时,门口都会聚上一群人“送行”,这时候,父亲都会站在大门前,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地说:“再见,早点回去吧。”
记得,那是我考上高中报到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到陌生的城市去读书。尽管有父亲的陪伴,但我依然有些不知所措,都是父亲忙前忙后办理入学手续。当父亲走出校门就要离开时,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望着他。父亲笑了,“再见,孩子回去吧,以后咱爷俩就是校友了!”父亲说过他高小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2017年,服从组织安排,我被派驻农村开展帮扶工作,一去就是四年多。驻村期间,我偶尔抽空回家看看父母时,父亲都会语重心长地给我提醒,说乡里工作不同于机关上班,农村事情复杂,各种矛盾又多,可要千万注意点,要多看多做少说。这也许是父亲在农村打拼一辈子的经验,想全部都传授给我。
今年春节后,母亲突然去世,这对父亲打击非常大,不久他便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住院期间,父亲讲了许多以前我不曾知晓的往事、琐事。他条理清晰,说话铿锵有力,有板有眼,句句在理,根本不像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病人。一位护士笑呵呵地说,“老爷子精神真好,说起话来有理有据,一定是个退休老干部吧!”后来转到肿瘤科,发现父亲的话少了,他明明知道自己得的啥病就是不说,即便身心受到再大的治疗痛苦,他也不提,他只有一个要求:不治了,回家。
在家里,有一天当我要给他换尿不湿的时候,他摆了摆手摇着头不让换,我后来告诉他箱子拆开了不能退换了,他这才同意。父亲临终前几个小时,我说要回单位办点事马上回来,他点了点头,吃力地摆了摆手道:“再见。”谁知,这次“再见”便成了永别,永远定格在2022年5月27日。
这就是一位很爱干净、会过日子的普通农民,也是一位值得我学习敬重的老“校友”——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