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黄龙沟,是淮北平原区的主要河道涡河的一条支流,属于安徽亳州蒙城县辛集乡的辖区河流,流经城西村、关帝村、葛海村、谢寨村四个村汇入蒙阜河,其中位于关帝村的河段最长。

我家就在关帝村,小的时候在关帝小学上学,而小学的前身其实就是关帝庙。我每天要顺着黄龙沟边走上一段路,然后经过小河边的一座桥去上学放学,暑假期间,天气酷热,在黄龙沟里一天都要洗几遍澡。说是洗澡,不如说是在河里戏水,我的游泳技能就是在那时候练成的。在清清的河水里,潜水时,一气儿扎猛子能游好远,什么蛙泳、仰泳的也都很熟练,从两岸游个来回更是小菜一碟。

当然,那时的暑假可不如现在的孩子轻松,不是功课上的,而是活计上的。自然经济的时代,每家都养有猪牛羊,大人要干地里的活,小孩子也不能闲着,要帮助父母分担一部分家务,割青草便是主要的一种。在一个村子里,所有的小孩子都要做同样的事情,时间久了,田间地头的青草消灭得很快。割不到草怎么办呢?我们几个游泳技术好的孩子凑在一起一嘀咕,便有了主意,打算过河割草。我们游过黄龙沟,割满了一尼龙袋子的草,然后放入河水里,边游边推着草袋子前进,顺便还能洗个澡,以消除身上的汗水。

物质贫乏的年代,为了偶尔地改善一下生活,几乎家家都备有渔网、虾爬子,在农闲时到黄龙沟里网鱼。有一年,不知怎的,上游的闸口封住了,黄龙沟里的水日渐减少,没多久就只剩下河沟里很少的水了。这可是捕鱼的好时机,几个村子的人一拥而出,不断地撒出渔网,一个上午,河里的鱼简直都要被逮完了。到了下午,我和弟弟商议,下午没有人去了,我们再去撒几网,看能不能再逮几条漏网的大鱼。我们脱掉鞋站在水边,一遍又一遍地朝河中撒着渔网,多么希望能够网住一条较大的鲫鱼或者鲤鱼啊。也许是我的撒网技术太差了吧,每次渔网都只能撒开一小片,所以直到我和弟弟精疲力尽了,也不见有一条大鱼落网。谁知,就在我们累得瘫倒在河边的时候,上游忽然开闸了,河水汹涌而至,眼看就要朝我们冲了过来,而我和弟弟却一点儿也没有留意到。幸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河边放羊的四叔疾跑而来,迅速拉起了几乎要睡着的我们……

一直以来,黄龙沟的两岸都是野花朵朵,绿草茵茵、灌木繁茂,它用清清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庄稼和人们。可是不到几年的时间,急功近利的人们把它变成了一条臭水沟。后来,我去了异地工作,很少回到故乡去了,我对故乡小河的最后印象永远停留在了“臭水沟”上。

如今我终于又回到了老家,见到了黄龙沟的模样。原来的臭气熏天、垃圾漂浮已经不见,换之而来的是岸边杨柳青青,河里碧波荡漾。通过了解,得知近几年,政府开始大力整治河道,严控水污染,清理河道淤泥,加宽小河两岸,属于乡村开发旅游的区域,全部用石头美化河岸。如今的黄龙沟,人工美和自然美相结合,重新又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除了它的灌溉功能外,又增添了一种环境美和生态美。

漫步在黄龙沟岸边,垂柳依依,鸟语花香,望着故乡的小河,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曾经的欢乐,曾经的苦涩,已渐渐淡去,换来了一份冷静成熟,化作了无形的动力,为家,为故乡,为社会,贡献着光和热,这不就是一个人最完美的一生历程吗?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