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说:“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说的是,这时正是春耕生产大忙季节,神州大地到处皆是耕牛遍地走,施肥、整地、播种的繁忙景象。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几千年的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农民以耕牛为伴,相依为命,在田间耕耘,收获五谷,得以衣食,繁衍生息。耕牛也被人们称为农民的朋友,是农家进行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牲畜。因此,才有这农谚流传千古。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现在,又到了春耕生产的繁忙季节,在我的家乡皖北平原广袤无垠的田野里,早已看不到耕牛遍地走的景象,取而代之的则是遍地奔驰的农业生产机械,人们把这些农用机械称之为“铁牛”。
这一现象的变化,源于时代的更迭、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工业不发达,农业生产力落后,人们耕种土地,一直延续着人力或是人力与畜力相结合的耕种模式,耕作效率极为低下。
在改革开放前生产队的时候,全村300多亩耕地,只有三头耕牛,春耕生产多是靠人力。青年时期的我和村民一起拉过大车(我们当地人叫“太平车”或是叫“铁边车”)运粪、运土、运庄稼等;也曾人力拉过犁子耕地、扶垅(用于栽红薯、种棉花等);也人力拉过耩子(播种工具)播种高粱、谷子等。人畜劳累,效率不高,延误农时,农作物产量很低,造成人们生活困难。这时可以用“九九加一九,遍地少见耕牛走”来形容了。
如今,则是“九九加一九,遍地不见耕牛走”,更见不到人力拉车、拉犁、拉耙、拉耩子的现象了。春耕生产机械化已经全面实现,施肥、耕地、播种以及春季田间管理全部由机械完成。村民不用下地,就能把春种作物播种、完成田间作物追肥、浇水、除草、灭虫等。
近年来,家乡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冬种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面积扩大,春种作物面积减少,春耕生产的机械也已少见,家乡的田畴沃野是浩瀚的绿色海洋,金黄色的油菜花点缀其间,美如画卷。偶有几辆春耕的农用机械,机声隆隆地奔驰在田野里,就像一艘艘航船,穿梭在绿浪滚滚的碧波海洋里。
春耕时节,美丽的家乡,没有了昔日耕牛遍地走的景象,也没有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景象,人们的日子越过越轻松,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