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写了一本书,书名《阚疃地方传说》,就是像说故事那样,通过叙述的方式讲出带有寓意的一些事情,或是陈述一件件往事;它是历史自身的一种记忆行为——这种记忆,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其实,说故事可以有多种的传播方式。
“阚疃”的由来,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阚疃,是利辛县的一个镇,正确读音是kàn tuǎn。据说,阚疃的名字来源于三国人物中的阚泽。
三国时期,兵荒马乱,阚泽收留了很多孤儿,让他们在某村庄里开垦田地,自给自足。由于村庄周围有很多田地,再加上都是儿童在那个村庄,即为“疃”。为了纪念阚泽的善行,后人便将这个村庄命名为“阚疃”。
我写此书,就是让阚疃不再“谦和与低调”;让大家知道,阚疃有其独特的个性!
我读阚疃,越读越热爱它。
我写阚疃,也是带着深情在品味它。
应该说,我与阚疃的情缘,已经是浓得化不开了。
至今,我在阚疃工作有十二个年头了。这里所有的美好,天天都在感染着我——似水年华的桩桩件件莫名地荡漾、泛起……这是我写这个古镇的主要诱因。
由于工作关系,或者还是一种自觉的并充满力量的行动,我热切期盼用热情记录下阚疃一个个、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让大家更加了解古镇。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前行。当然,了解古镇的灿烂文化,我们更有千千万万个理由去热爱它,把它建设得更美好,让千年古镇代代青春。
十二年前,来到阚疃工作。这些年来,我分管过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在阚疃度过的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频频接触到了阚疃的一些文士,了解到了一些属于这座千年古镇的文化和传说中的典故。
为啥阚疃被称为“房钟”?
为啥被称为“古房钟”,为什么又改为阚疃?
为什么阚疃镇目前居然没有一个姓阚的?
阚泽为阚疃做了哪些贡献?
曹操有没有来过阚疃?曹操在阚疃留下了什么?
为什么说阚疃五进三出?
为什么又说“走千走万不如白杨沟两岸”?
管仲鲍叔牙的活动轨迹在哪?
柳下惠居住在哪里?
大诗人王维在阚疃做了什么?
中国现代病理学之父侯宝璋年轻时在阚疃经历了什么?
农民书法家孙逸久年轻时有什么逸闻趣事?
……
提问越多,故事就越多。
在历史长河里,流淌的故事实在太多。
阚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有很多优美动人的历史故事和历代事件,它沉淀、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从西周起,就有历史记载。
历朝历代主部建有七十二座庙、九关十八寨、四大站门,城隍庙、文昌宫、魁光阁、龙潭寺等,直接影响了周边苏、鲁、豫、皖,商贾云集。各地文化名人到这里交流结社,各种花样的杂技、戏班、清音、大鼓等参与演出。由此带来古镇商贸兴旺,旅游发达,从而带动了各行各业及经济的发展。
古镇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繁华的地方。由于淝水通江达海,引来了江南的水产,山区的竹、木、茶、麻来此经商集散,一直延续至今。
此书把昨日“碎片”打包成一个完整的“古今阚疃”。
文化是可歌可泣的流水,大浪淘沙,经典犹存——房钟的传说,一代又一代的阚疃人,在时光中穿梭,在洪荒中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