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丹姐的小店里吃饭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因为觉得店名有趣,就走了进去。
丹姐的店面很小很普通,也谈不上什么装潢,就是莫名让人觉得舒服。这种舒服大概来自一推门便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操作台上摆着一个大盆,里边是热腾腾的米饭。丹姐只负责做菜,饭是客人们自己添的。客人们忙着吃,丹姐忙着做,聊天却不间断。也是从他们的聊天中我得知她叫“丹姐”,因为客人们都这样称呼她。
丹姐做的饭并不美貌,如她的人一般,很质朴的样子。但是特别香,我还是想用手机拍上一张照片,来记录这一餐饭。当然,如果手机能传达味道就更好了。这期间,我的注意力全在手机上,我以为丹姐的注意力会在她即将送过去的那一份菜肴上,或者是下一个等餐的客人身上,却没想到,当她第N次路过发现我还在专注地弄手机时,她嗖地一下抽出了我手里的手机,一脸严肃地说:“好好吃饭。”然后不容分说按下了我手机上的home键。
我从没见过这么霸道的餐馆老板,但她的霸道却让人欢喜。自从上大学开始,妈妈不在身边,已经太久太久没有人跟我这么“霸道”过了。我接受了她的“霸道”,开始乖乖吃饭,等她又忙完一拨,走到我身边,问我味道怎么样,我用力地点头,丹姐又说:“要是趁热吃,会更好吃。饭是给人吃的,又不是给手机吃的。你们不好好吃,对得起我好好做的饭吗?”呵,她的唠叨劲也像我妈。
虽然那是我第一次去丹姐的店里,但填饱了肚子后我也和其他熟客一样,很自然地问:“丹姐,多少钱?”对了,丹姐的店就叫“好好吃饭”。
每一家小店都像是老板的孩子,或多或少总是会流露出老板的脾气秉性或是气质神情。
比如Vivian的店就跟她的人一样酷。我敢打赌,如果Vivian的店不是开在一条服装店街上的话,她将一笔生意都做不成。因为她的店没有招牌,门口也不曾有任何摆设,人们都是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然后习惯性地走进Vivian的店里。出门的时候回头望望自言自语道:“呵,没有招牌,走错了怎么办!”
我就是这样走进又走出Vivian的店。
Vivian本身就是酷的。二十出头的年纪吧,身上永远是黑白灰,她店里的衣服也永远是黑白灰。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不进些其他颜色的衣服,她说:“颜色是数不尽的,总有人喜欢黑白灰。”看,多酷。
不过她说得很有理,谁的衣橱里没有几件黑白灰呢?后来,只要我想起黑白灰,就会去Vivian的店。
凌子就不一样了,她什么都喜欢。我第一次去凌子的店,是被她门口那只兔子给吸引进去的。进去之后才发现,她不光养兔子,还养了猫、狗和鱼。她的沙发上有一摞书,从哲学到美容,遍布各个领域。桌上泡着一壶茶,细一闻,是陈年的普洱。她的店太丰富了,丰富到我差点忘了这是个服装店。
我去凌子的店最多,大多数时候不买衣服,只是找她聊聊天,而她,不管我买不买衣服,都一直那么热情。
早几年出差或者旅游都是住连锁酒店,房间有如孪生兄弟,都是一个模样,毫无新意。前年去丽江,丽江嘛,大概所有人去了都会住客栈,因为客栈也是丽江的一道风景。算是缘分吧,我住的那家,老板原来竟也是老师。我们一见如故,聊得好生热闹,彼此都多了一个朋友。
自那开始,我迷上了客栈,因为每一家都有独特的韵味,老板也各有风格。旅途中,又多了一份期待。
无论是餐馆、服装店,还是客栈,小店总是更有趣,它的老板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