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亳州最有名的食物,非牛肉馍莫属。全国小吃排行榜上,牛肉馍榜上有名,亳州也因此被称为“牛肉馍之乡”。牛肉馍色泽金黄、油亮亮、光灿灿,外酥里嫩,焦香扑鼻。每天早晨,亳州城的角角落落都荡漾着牛肉馍的香味,人们涌向各个牛肉馍店大快朵颐。
牛肉馍的起源难以确定。传说当年曹操赤壁打败,北返时路过家乡谯县(亳州),饥肠辘辘的他闻到扑鼻的香味,循着味道来到一白须老者家里。曹操吃过赞不绝口,问老者此物何名,得知无名后曹操取名“牛肉馍”。牛肉馍跟乾隆皇帝也有渊源。乾隆下江南路过亳州,当地官员用牛肉馍招待,乾隆品尝后龙心大悦,欣然写下“汉三杰闻香下马,牛肉馍十里飘香”,并赐御匾一块。
不管牛肉馍是何人发明,都离不开回族人民的贡献。亳州回族人口多,历史上多经营牛羊肉生意,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创造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清真食品,发明牛肉馍并不奇怪。如今,亳州城牛肉馍从业人员,以回族人居多;那些“正宗”的老店,多位于回族聚居区。
制作一个牛肉馍,大概需要半小时。第一步是做馅,黄牛肉剁成肉泥,加上粉丝、葱、姜拌匀。第二步是和面,擀成薄皮,层层卷入肉馅,包成直径40厘米、厚4厘米的圆饼。第三步是在平底锅上用香油炕圆饼,中途不停翻转直至熟透。牛肉馍讲究食材,一定要用上等黄牛肉,剔除筋膜、肥肉等,还必须加入一些紧贴牛骨的肉,吃起来香而筋道。粉丝要用本地的红薯粉丝,做成以后晶莹透亮,清香润滑。面皮也不能马虎,必须筋道的精细面粉,否则炕制过程中易破,难以产生酥脆的口感。
吃牛肉馍要在早晨,各个摊点的炊烟伴着牛肉馍的香气袅袅升起,走进店里,让老板切上半斤牛肉馍,幸福感油然而生。牛肉馍外表是面皮,焦香酥脆;里面是一层层的面皮、碎牛肉、粉丝,清香滑嫩。用筷子夹起一块,满口溢香,牛肉裹了粉丝,粉丝吸足了牛肉的香味,紧实、劲道、弹性足,慢慢咀嚼,回味无穷。吃牛肉馍的配菜很多,有凉拌洋葱、大头菜、腌辣椒、泡菜等等,但必不可少的是大蒜,大蒜能解腻,热馍配蒜也能增益牛肉馍的口感。饮品是豆浆或者油茶,油茶是亳州回族特色食品,用胡椒、辣椒、牛羊肉、高汤、面筋、面粉、粉丝、豆腐皮制成,汤汁粘稠,香辣可口,咸香醇厚,类似河南的胡辣汤。吃牛肉馍,两个人不嫌少,一群人不嫌多,人们边吃边聊,聊的是一天的希望,聊的是幸福的生活,小小的牛肉馍店上演着人生百态,这是亳州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牛肉馍不仅好吃,更是养生佳品。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有助于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在病人补充失血、修复机体组织方面有正向作用。牛肉馍现做现吃,无腐败变质之忧。作为一种早餐,牛肉馍特别顶饿,早上饱餐一顿,中午还不觉得饿。
牛肉馍的地域性很强,出了亳州很难吃到,这令身在外地的游子颇为遗憾。对亳州人来说,牛肉馍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亳州人的“莼鲈之思”。很多人跟我一样,遥望故乡时,心中不免发自内心地想吃牛肉馍。每当回乡,心中不免呼唤:“亳州,我回来了!牛肉馍,我回来了!”
如今旅游业兴盛,古城亳州游客越来越多,络绎不绝。在老城区,每天早晨,都能见到外地游客排着长队,吃上一块牛肉馍,再去领略古城亳州的深沉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