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土地含沙量高,无法种植水稻,在我小时候,想吃大米要用其他物品换。当年郭达以一声高亢的“换大米”走红。农村买米不便,一些有头脑的生意人,从外地买来大米,再走村串巷换成本地产的粮食,卖到粮站赚取差价,才有了郭达演的那个职业换米人。
“换”是旧时农村商业活动中较为流行的行为。用自家地里出产的小麦、黄豆、玉米,去换所需的豆腐、香油、大米。农村生活自给自足,用钱的地方不多,传统赶集有固定的日期地点限制,这大米就适合“换”而不适合“买”,所以诞生了交换物品的交易方式。仔细算下来,用粮食以物易物,商贩的利润就是粮食,农民无需销售粮食后再购买商品,减少了卖粮这一交易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
大米是换来的,非常金贵,印象中村里人只用它来煮米汤或者熬粥,没有吃米饭的习惯。缺少电视机、手机的时代,农村夜生活很少,晚餐不吃或者少吃,吃晚餐被称为“喝茶”。那时的乡间,晚上人们相见,往往问的是“喝过茶了吗?”意思就是“吃过晚饭了吗?”
晚上喝茶的食物相对简单,大抵是白天的剩饭,加上一点小菜,再喝些茶。茶一般用大米或者其他杂粮加水煮成,喝起来图个饱腹、舒坦。家庭主妇们个个是持家好手,半锅水,加上一把米,盛到碗里,米汤略显粘稠,下面沉淀着米粒。孩子们为了多吃米,都练就了一番捞米技术,比如“溜边、沉底、慢起”三要诀,就是勺子要溜着锅边、沉到锅底,将大米舀进勺子后慢慢出锅防止米粒“跑”出。
米汤是高营养的滋补佳品。碰上家有病人,身体虚弱,煮米汤时就要多加米,长时间熬煮,米汤的表面漂起一层细腻的粘稠物,称为“米油”。米油滋阴长力,有很好的补养作用,清代名医王士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迹。”意思是贫民吃不起昂贵的人参,常用米汤进补,往往有奇效。
那时,奶粉没有现在普及,宝宝主要依靠母乳。米汤能促进乳汁分泌,适合乳汁不足的女性食用,还能滋阴补血,促进身体快速恢复。碰上母亲没有奶水时,宝宝往往是喝米汤,有益于发育和健康,是很好的辅食。
小时候,每有拉肚子,母亲都不让吃饭,只待空了肚子,再熬些米油来喝。长大后读《红楼梦》,发现这真是民间积累的宝贵经验!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并不缺衣少食,但是府中无论上下,略有些伤风咳嗽的,总以饥饿为主,其次才服药调养。晴雯生病,净饿了两三日,然后才请大夫开药。袭人偶感风寒,只吃些米汤静养。巧姐儿生病,太医说“只是要清清净净地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生病了也只能挨饿,最多吃些稀粥。有次宝玉脱了披风,黛玉怪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看来生病必定挨饿。
病人身体虚,食五谷则可添养精神气血,大鱼大肉以及刺激性食物不具备这个功能。《养生四要》记载:“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而大米自古就被奉为五谷(米、稷、麦、豆、麻)之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米如今随处可买,青壮年大多外出,农村手中有钱了,不再存粮了,“换大米”这样的职业逐渐成为历史。亳州人喜欢吃面食,但对大米并不排斥,如今有很多人习惯于用大米作主食,而不仅仅用它来煮米汤。最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不用再数着米粒下锅了,“喝茶”时费劲打捞米粒也成为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