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扁食、馄饨,全国种类众多,名称不一。在亳州乡间,饺子是肉馅,用梯形面皮,包成元宝状;扁食是素馅,用圆形面皮,对折成半月形。
肉不是经常有的,母亲要给我们改善伙食就包扁食。把蔬菜切碎,韭菜、芹菜、白菜、茄子、豇豆都行,打入两个鸡蛋,再拌入炒香的馍渣,加油加盐,这馅料就准备好了,然后母亲和面擀面皮,扁食的面皮要一个个小面团,擀成圆形,然后大家一起,有的烧水,有的包扁食,各自忙活起来。馅料放在面皮上,右边捏住防止馅料外溢,从左向右捏,两端封口捏牢即可。看似简单的操作,我们都不如母亲包的好,不是馅料不足,就是捏得不牢。
扁食是素菜馅,含水量高,加盐以后出汁多,外皮容易破。馅料加油能在蔬菜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水分产生,馍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扁食虽是素食,但蔬菜的清香、馍的焦香、鸡蛋的浓香在口中交融,鲜美无比,我们姐弟俩那时都能吃上三大碗。
有肉的时候吃饺子,这是孩子们更为兴奋的事情。包饺子最能体现一家人的团结协作,有的剁肉、有的烧水、有的擀面皮、有的包饺子,大家其乐融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母亲先擀出一大张面皮,再折叠,用刀划成梯形,饺子皮就成了。包的时候先把饺子皮放左手,窄的在上宽的在下,把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中间偏窄的位置,然后把饺子皮对折,双手捏牢,直到饺子馅完全封在面皮里,然后左右两边偏窄的一侧对折摁住,偏宽的一侧形成元宝的两边,这样就包好了。肉馅用菜少,不用担心水分渗出,吃起来又香又筋道。
民间俗语称“好吃不过饺子”。乡村人家,日常饮食不过馒头面条,不管有肉没肉,吃上一顿饺子,都是非常幸福的时光。父亲出去做工,我们姐弟外出求学,出门前照例会吃上一顿饺子,然后带上行李出门。饺子皮薄馅嫩,水煮可保证营养少流失,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不管身在何处,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都能令我们想家的,最典型的莫过于春节了。
吃饺子是中国春节时特有的传统,有“更岁交子”、新旧交替之意。中国人重视春节,过了腊八,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贴春联、扫庭院,到了大年三十,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为了这顿饺子,无数的游子跋山涉水回家,以求全年圆满,明年有个好开端。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拜年,围坐在一起无所不谈,欢声笑语不断,是我们最温馨的回忆。
饺子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春节的饺子尤为讲究,芹菜馅代表勤财、韭菜馅代表久财、白菜馅代表百财、酸菜馅代表算财、大枣馅代表招财。亳州人最忌讳的是南瓜馅,因为南瓜发音为“难过”。包饺子还会在馅里加上吉祥物,吃到硬币寓意来年运气好;吃到糖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家有新婚夫妇的,会特意包上红枣花生,寓意早生贵子。
饺子的起源难以考证,河南一带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据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见贫苦百姓饿得面黄肌瘦,耳朵冻伤,就在南阳东关支起大锅,加上驱寒药材煮成羊肉,切碎后用面皮包裹,包成耳朵状,称为“娇耳”。人们吃了以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就康复了。
宋朝称饺子为“角儿”,《东京梦华录》多次提到“水晶角儿”“煎角子”,形制与名称与今差别不大。宋朝以后,随着蒙古西征以及对外交流,日本、乌克兰、蒙古国、波兰、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许多国家吃上了饺子,出现了意大利饺子、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品种,饺子与很多中华美食一起走向了世界。
工作以后,我吃过全国各地的饺子,广东的虾饺、上海的锅贴、扬州的蟹黄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或煮或蒸或煎或炸,都深受大家欢迎。“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吃饺子几乎流行于整个北方地区。“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三两好友,几杯小酒,吃上饺子,美不胜收。不管你来自山南海北,一起吃饺子,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再好的厨师,也满足不了所有人的口味,但味觉记忆很难改变,这是写在基因里的偏好。童年的味道、家和家乡的味道,是给人幸福感安全感的味道,是人的本能。我小时候喜欢吃饺子,长大后依然喜欢,尤其喜欢母亲包的饺子。母亲进城带孙子,经常为我们包饺子,不仅我们喜欢吃,孩子也喜欢吃。母亲每次进城,都要包上几袋饺子,在冰箱里冻好,够我们吃上十天半个月的。下班回家,吃着母亲包的饺子,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炊烟袅袅的村庄,回到母亲在灶台前忙忙碌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