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立冬忙什么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暖阳斜照的午后倚窗闲读,蓦然想起李清照的《年年雪里》,瞬间的百感交集涌上心头。随即合上书页,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阕,便又忙不迭地跑进书房翻看一眼月份牌,时光的脉络真就进入了立冬时节。

不知不觉间,秋已尽,冬又来。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现代人看来与平常日子并无二致。但是放在古代,却别有一番韵味。古人认为,冬天是一年的终结,岁月历经春生、夏长、秋收,最后都要归于冬藏。故此《说文解字》里有:“冬,四时之尽也”的解释。

冬天是四时的尽头,也是对忙碌过后的一年回归平淡的感悟。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古人便把立冬看得很重。因此,在立冬的节气里,古人以祭拜天地、举行收获节,或是开办丰年宴会的方式来迎接冬天。

早在周朝时,周王室会亲率文武官员前往北郊出门“迎冬”,并设坛祭祀。“迎冬”归来后,还会奖赏那些为国尽忠的烈属家庭,抚恤贫苦之家和鳏寡老人。汉文帝在位时,每年冬至日都会向官员发放御寒的棉袄;三国时的曹丕,在立冬的时候提醒各级官员戴上帽子,做好保暖防寒的措施。这些人性化的习俗不仅贴心,而且充满融融暖意,在当时颇受民众欢迎。

汉朝时期,人们除了做好“迎冬”的准备,还流行“拜师”活动。普遍的模式是,学生和家长带着礼物探望自己的恩师。立冬这一天,老师会提前在厅堂里挂好孔子的画像,学生进门的第一件事是在孔子画像面前行跪拜礼,并且吟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的话语,以示对至圣先师的尊崇。跪拜仪式结束后,学生需向老师请安问好,并且帮助老师做一些家务活。

古代崇敬礼尚往来,学生带着礼物看望老师,老师自然也以美食款待自己的学生。因此每逢立冬,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师家中会桃李满座,就像春节拜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立冬意味着冬天的来临。彼时,草木凋零,万物枯寂,水凝成冰,土凝成冻,农人卸下满身的疲惫不再下地劳作。冬日里寒气逼人,围炉取暖成为立冬以后的生活方式。因此,民间又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所谓“补冬”,一般是指在立冬时分吃饺子。古人认为,立冬是秋天的结束和冬天的开始。“交”同“饺”谐音,交有交替之意,秋冬之交正是“交子之时”。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但可以防寒御暖,而且饱含满交鸿运之意。所以,立冬吃饺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古代没有手机网络,表达情感只能寄托于笔墨。但古人触景生情的意识,却不逊于今天。立冬时节,红梅傲枝,寒风晓月,古人的诗情画意也尽在其中。许多文人墨客也偏爱在立冬的节气里吟诗作画,拥炉煮茶,以此抒发心中感怀。

古人的立冬习俗,不仅充满着对时光的眷恋,而且向我们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最重要的是,立冬这一天,各行各业会休假一天,人们回到家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围炉夜话,以团圆的方式共享生活之美,着实也让人羡慕呢。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