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追思先人,青草掩映的先人坟前,偶尔我们会有一个问题萦绕心间,为人子女者,怎样才算是一个孝子呢?
怎样才算是一个孝子呢?人们会有很多的回答,让父母吃喝不愁,让父母衣食无忧,让父母老有所依等等。这些无疑都是,但若是能时刻记住父母的某个嗜好不忘,并身体力行地去满足他们,应该算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
有个关于锅巴的古老小故事,正好能印证它。
故事说,东晋的时候,吴郡,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苏州,有一个叫陈遗的人,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平时在家里十分孝顺。陈遗的母亲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吃锅底的米饭锅巴。这个很好理解,自古南方多稻米,米饭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后来,陈遗离开母亲,到一个郡县担任主簿,主要负责一县的公文和印鉴等方面的事务,整日忙碌得不可开交。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忘记母亲的嗜好,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布口袋,每次做饭时的锅巴都会取出来,放进布袋里收好等回家时送给母亲。
再后来,他所在的郡县有人犯上作乱,一时间,民不聊生。这时吴郡的太守就召集地方武装力量进行清剿。陈遗当时也在应召之列,由于临时情况紧急,陈遗没来得及把平时积攒的锅巴送给母亲,就随着军队一起出发了。
岂料后来太守的军队非但没有平定叛乱,自己还遭到了兵败,士兵们四下逃亡,路上经过荒无人烟的山林水泽时,很多人都被饿死了,而这时的陈遗,却凭借着自己随身背着的口袋里给母亲准备的锅巴,而勉强存活了下来。
这件事后来被众人传开了,当时的人们都感叹说,这都是他的孝心救了他的命啊。
故事虽短,但感人至深,以此来告诉人们,关键的时候,孝心是可以救命的。那么扪心自问,现如今的我们,也是否知道自己的父母都有什么嗜好呢,还都有没有跟古时的陈遗一样,时刻地把自己父母的嗜好记挂在心间呢。
要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世间为人子女者最大的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