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乡内有两“店”,一个是设在永城大路边的“张家店”,再一个就是“泥店”——全称“泥台店”。有说是非店铺之“店”,乃是大殿之“殿”。前一个货真价实,后一个久讹成今。
撤区并乡之前,泥店集镇经济非常活跃——现在仍很活跃,铺面林立,五行八作,在僻壤之中,说得上繁华。因为东距永城西距亳州城都只有几十里路,集镇交易稳定而且繁荣。当然,远离城市也就自成系统,民风朴实,保存着很多叫做淳朴的东西。
泥台殿有两则来历,都与汉朝有关。一则:华佗游学徐土,经常往来于此,在此地医学大成,挣出“神医”的外号,受恩的财主为他修建馆舍,后来成为纪念华佗的“殿祠”,因为地势低洼,土质黏腻,下雨天泥泞闹人,人称“泥台”,华佗殿祠,土称“泥台殿”。
另一则与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南阳起兵被王莽追赶,逃到此地天齐庙时,精疲力尽,躲到神像后残喘,躲过了追兵。口渴难耐时,喝令庙中水井自行歪倒,流出泉水,解了人马水厄。建立东汉后,刘秀大封功臣,重修了天齐庙,后面的水井也被传为“扳倒井”“歪歪井”,赋予神异,流传至今,这座殿,就是泥台殿,云云。
该用泥台殿呢?还是泥店?民间费思量,官方考智慧。
作为偏居林木植物深处的村级集镇,泥店集无需妄自菲薄,它是有历史优势、文化优势、经济优势的。
历史优势在于境内残余有寺庙旧址,其中天齐庙残存的断碑遗碣还有几方,考清源流想必不难。况且,光武帝刘秀曾幸谯县,史志有载,“扳倒井”旧砖斑驳,泉水清冽,旧貌尚在,这些历史文化,转化成独有的文化优势,是存在无限可能的。
说到泥店经济,最负盛名的恐怕要数韭菜,呵呵,是真的韭菜。20世纪80年代,泥店乡文化站女干部利用文化站阵地传播文化,也帮助农民科技种菜,引起上级文化部门瞩目,曾委派我去采访,一走进该乡,就被满目翠绿的大块大块的韭菜田震撼住了,上万亩呢!在将近40年时间里,泥店的韭菜都享誉江浙地区市场的,整车的绿油油的韭菜,换来一沓沓红红的钞票,富裕了本地农民,为泥店赢来韭菜之乡的荣誉。
但近年泥店的韭菜规模效益都出现了逆退,在江浙市场遭遇了滑铁卢,也成了泥店菜农的心底之痛:长期重茬种植,会生一种似叫“地蛆”的虫害,不用高毒农药不足以杀死虫子,使用后,又会形成农残问题,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成了制约韭菜种植业发展的“紧箍咒”,产量节节下降,呼唤科技的扶植与支撑。
民间有菜蔬“三鲜”的说法:“头刀韭,谢花藕,新媳妇手摘黄瓜纽”,头刀韭排在首位,夜雨剪春韭,也是古人入诗的美味。在泥店,头刀韭称作“地爬子”,不是大棚里出产,必须经过春风的摇曳梳拂,小雨的浸润,根儿成碧紫,俗称“紫根韭菜”,才能充分散发出鲜美的春天气味。三十年前,曾在泥店获赠“地爬子”一把,美味齿间不忘。而此次再来泥店,幸好,天齐庙后面,看庙的长者种有一畦春韭,尚未割取,几个人稍出薄资,每人购得一大把,兴奋得如读天书。
泥台殿,两把“地爬子”韭菜,算是怎样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