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俗称的腌瓜,学名菜瓜,小时候乡间家家都有,如今我几乎走遍大江南北,却很少能见到。那时候,每到做饭时间,母亲就会喊一句:“去地里摘根腌瓜来!”腌瓜不是作为水果吃,而是用来做菜。

我问老辈人,很少有人能说清腌瓜的出处,应该是香瓜与黄瓜杂交产生的品种,类似动物界的骡子。

从外表上看,腌瓜是比黄瓜粗的长弧形,通体类似丝瓜,只是体型小一些。腌瓜有与香瓜一样的条纹,有香瓜一样的淡淡的绒毛,颜色介于香瓜与黄瓜之间,又没有黄瓜的刺头。菜瓜肉,呈白色或者淡绿色。可以说,腌瓜的外形,兼具黄瓜与香瓜,又迥异于其他瓜菜。

香瓜没长熟的时候味苦,不能吃。黄瓜不熟的时候能吃,老了就不能吃了。腌瓜从小到大都能吃,嫩的时候可以当黄瓜吃,没有黄瓜的青涩味,但是也没有香瓜的香甜味;长大了,腌瓜就具备香瓜的特点了,有甜有面,又香又甜。从这点上来看,腌瓜是二者的结合体。

吃法上,腌瓜能像香瓜一样当水果吃,也能像黄瓜一样做菜。没有西瓜香瓜的时候,摘一个腌瓜,连皮带瓤一起啃,内瓤似黄瓜但微酸,瓜肉似香瓜但硬度较高,吃起来汁多肉甜,比较大众化。

腌瓜入菜,最常见的吃法是凉拌。将腌瓜内瓤刮去,只取其肉,切成黄瓜一样的薄片,越薄越好。腌瓜的外皮质地坚韧,不能像黄瓜一样用刀拍。腌瓜片加入油盐、生抽、蒜泥,用手抓拌,保证调料入味。充分腌渍下,菜瓜水渗出倒掉,一道凉拌腌瓜就做成了。腌瓜色泽晶莹,外观透明诱人,吃起来肉质紧密。在炎热的夏天,拌腌瓜消热解暑,口感绝不亚于黄瓜,是很好的下酒菜。吃饭时,端上一盘腌瓜,手里拿个馍,坐在小板凳上吃,是乡间常见的风景。

炒腌瓜,做法与炒笋瓜、葫芦、丝瓜大致相同。热锅倒油,葱姜爆香,放入腌瓜片和调料,只需简单翻炒,脆嫩可口的清炒腌瓜就做成了。清炒去除了腌瓜本身的微酸味,吃起来兼具瓜菜之美。腌瓜没有青菜的“生”气,料理起来更加简单。

如同腌瓜的名字,它的另一用途是腌制做咸菜。将腌瓜切开,去除内瓤,在太阳下曝晒,蒸发掉一些水分以后,放入坛子里腌制,然后再晒,水分充分蒸发后,就变成了腌瓜条。冬季缺菜时,坛子里取出腌瓜条,吃起来咯吱咯吱,是一道美味的下饭菜。

腌瓜的味道朴实平淡,特色不突出,但这恰好成就其“多功能”的特点。能当瓜生吃,也能作为食材。做菜用时,能凉拌能热炒能生腌,能与荤菜一起烧焖炖煮,能做成糖醋麻辣味,能煎炸调汤。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总想拥有用途广泛的物品,这也是腌瓜当年能存在的原因吧。

为什么腌瓜逐渐消失了呢?印象中,腌瓜更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品。与其他瓜菜不同的是,腌瓜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不利于标准化规模生产。就其味道功能来看,又没有突出特色。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物质丰富了,用户选择余地更大,产品就要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规模化生产。想要吃凉拌菜,就去买水灵脆嫩的黄瓜;想要吃瓜果,就去买香甜的香瓜、水果。那么,腌瓜的特色是什么呢?它的目标客户群在哪呢?在产品细分上,分工不细、没有特色,可能就是腌瓜最大的特色。

逐渐消失的腌瓜,是一种奇特的味觉记忆,亦是一种逐渐陌生的乡愁。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