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去栾川小游。其山水之趣,咂之有味。
一、不老谷耍水
纵观山水之游,无怪乎沿溪寻景:看山之怪状,观树之沧桑,寻水之情趣。
走谷底迎溪而上,所遇诸多瀑水。一句话描述:一瀑一潭一流水。一条白瀑滚滚跌下,必有一深黑潭水相容,而后激石冲草,茫茫远去。
有文人墨客依其形状,命名曰:飞云瀑、龙戏珠、神龟潭、浴仙池、聚丹潭、葫芦潭、镇龙潭……这条山谷有70多处能说上一二经典、挂了名号的,未经命名亦有可观之处的300余处。
著名作家原野题词:“瀑连瀑,潭连潭,潭瀑相映;山连石,石连山,山石成趣。”称此谷有“十步一景,百步一潭之妙”。并称太上老君曾游历此处,留下“老君避雨石”“聚丹潭”等美妙传说。这些不过是文人附庸编撰的轶事,借导游之口,为旅途增添些趣味儿罢了。
还得感谢此团小导游,因她的怠懈,少了众人簇拥听讲的观景模式。游玩速度既可缓可急,又兼一日一景,更可放心漫步。
行至一处,但见黄石做底,水静如玉,顿觉清凉宜人。便舍鞋除包,涉入其中。其山溪之凉,浸入肌骨。粗粝黄石,微硌脚底,防滑且舒适。童心开溢,掬一捧溪水抛向同伴,惊吓而开心的尖叫迅速回应。也就两三回合,头脸衣物哒哒滴水。调整方向,不再恋战,双手提裙,涉水而去,只把哈哈的笑声,留在碧波荡漾的溪面。
如此,行三五瀑布,游戏一番,甚为快慰。抬头展望山顶,不像再有瀑布生成的气象,感觉已到了尽头,哪知走到近处,亦是重复再重复。
很想穷尽其源,又恐心生失望,想起那个追溯黄河源头之人,最后看到一汪泉眼掩面而泣的样子,便回转向下。
不老谷之木,虽亦遮天蔽日,终未形成气候,大都碗口粗细。这为下文寻找原始森林做了个铺垫。
二、探幽白马潭
山居第三日,去白马潭。
这个景点未见其他游客,只有我们。景区管理甚至没打开大门,只把临水的小栅栏打开,我们像进入自家后院,随便就上山了。
因一行五十人,同时进山,拥挤异常,便刻意慢下脚步。让眼、心还有灵魂,一点点一点点飘移,遇到感兴趣的,再细细思索一番。
想到之前数次旅游,脚不沾地儿一直走走走。脑子、灵魂和眼睛,从来都是单打独斗。徒留几张照片儿,并无半点收获。
慢下脚步后,才感到灵魂带来的冲击是多么震撼。我悟到这片山水的不简单。先说潭,且不论是白马潭、蟠桃潭、回龙潭,还是连心潭,尽管外部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但每个潭都像一只巨大的瓮,浑圆拙朴。内壁极为光滑圆润,并无一点棱角。那些或高或低或宽或窄的瀑布,一头栽下,在潭内往返回旋冲刷,而后奔流向前。应该是这种独特的方式,才有这瓮形的大大小小的潭,不然怎么解释呢?
还有一直寻找不遇的原始森林,在这里也出现了。很多两人环抱的老树沉默山中,瞬间就有了历史感、沧桑感。整个山谷也越发得幽暗,越发得幽静。
说到幽静,得说说石阶上的青苔。那些倚势垒就的台阶,皆为原始石块,面貌各异,粗粝不平。因空气潮湿,游人鲜有而遍生青苔。途中供人歇息的石条长凳,因无人落座而陷入深深的落寞,亦是青苔遍布。
抬眼看,沧桑的树身也被青苔覆盖,有的甚至生出绿色的小枝。上望,青枝遮天,不露日月。
而我此行身着绿色长裙,搭配青绿开衫,伫立在长满青苔的石拱桥上,留下一个背影,也感觉蛮有味道。
白马潭之行,主打一个探幽。潭、瀑、石阶、古树、老桥,都默默地散发着幽静的信息。
迎溪深行,有一处卖小吃的矮屋,门外放两张干净的小桌,是纯手工的野菜水饺,10元25个,看上去很不错。两个年纪稍长的游人,倚在树上,安静地吃着。
再前行,只余我和一友。之前蜂拥的游人不知散到了何处。我们一直坚持爬到山顶,再无处可攀。
却见一片开阔的平原长满荒草和野花。一座青色灰瓦的四合院,立于山顶竹林。近看大门落锁,斑驳破败,不知是谁所修,而今又遭遗弃。
伫立良久,而后转身一路向下,结束了白马潭之行。
栾川之游已远去半月,其中趣味依然缭绕。遂记之,方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