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个梦,还在乡下老家,墙角里的蟋蟀,用单调而不枯燥的节拍,彻夜吟唱一个韵律:嚁……我睁开眼,蟋蟀的叫声还在!打开灯,12楼的寂静明晃晃地刺眼,蛩鸣戛然而止。原来,不是梦!
我熄灭灯,坐在秋夜里,脑袋空空如也,从城市半空的夜,到故乡庭院的夜。这时,蟋蟀又叫起来。起初,像怯生生的敲门声,时断时续;不久,变成急匆匆的脚步声,走来走去。就好像,我的家也是它的家。我静静听着,一动不敢动,生怕被它发现,逐出家门。
嚁嚁……它唱的是《诗经》,是国风,是《诗经·国风·蟋蟀》。
蟋蟀在堂,书声琅琅。“岁聿其莫”“岁聿其逝”“役车其休”,是自然的经,秋去冬来,尘埃落定;“日月其除”“日月其迈”“日月其慆”,是时光的经,留不下,追不上,去不返;“职思其居”“职思其外”“职思其忧”,是生命的经,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良士瞿瞿”“良士蹶蹶”“良士休休”,是梦想的经,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蟋蟀是自然的流浪歌手,也最知时节冷暖。“蟋蟀一名吟蛩。秋初生,得寒乃鸣。”秋天来了,天气转凉,它便叫起来,给万物提个醒,叶要黄了,花要凋了,果要熟了,人也要准备寒衣了……蛩鸣短促,一声复一声,所以它还叫促织。“一声能遣一人愁,络夕声声晓不休。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杨万里懂蟋蟀,揣着寒薄的命,操着众生的心。历史的田野里,他又何尝不是一只蟋蟀?
蟋蟀是时光的行吟诗人,一嚁起而尽知秋。“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蟋蟀把生命的琴弦削短、磨细、绷紧,只为爆出那最短促、动人的蛩鸣:嚁嚁……这种心境和境遇,杜甫感同身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听惯丝竹管弦,尝尽世间寒凉,能有蛩鸣陪伴到天明,也算是一种安慰和补偿了吧。
蟋蟀的一生,餐风饮露,披星戴月。过了秋分,太阳直射点南移,昼渐短夜渐长。这些细微的变化,蟋蟀最先发现。它选择在漫漫长夜里急促鸣叫,或许也是一种暗示和提醒:珍惜时间,时不我待。“滔滔岁方晏,促促声亦苦。悲秋不悲己,终夜如独语。时俗有新声,谁能一听汝?”蟋蟀有“良士”之风,那蛩鸣中的悲苦之声,不悲己,只悲秋。悲秋也无多怨言,只重复一个字:嚁……
天色渐亮,蛩鸣渐微。我没有到绿植盆里寻找那只蟋蟀,就像听了一节课的学生,我还需要发一发呆,利用下课的时间好好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