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月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记忆里,故乡的夏天总是裹着一层滚烫的暑气。日头毒辣辣地悬在头顶,将大地炙烤得发烫,连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可一到月光明亮的夜晚,一切都变得温柔起来,村口的大槐树下,便成了全村人的清凉世界。

太阳刚刚下山,大槐树下就渐渐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陆续端着饭碗赶来,这里便成了天然的饭场。大人们随手从家里搬来小木凳、小马扎,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月光如水,槐树浓密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女人们精心烹制的饭菜香味,在月光下交织、飘散,混合着大槐树淡淡的清香,勾得人食欲大增。

代婶家的丝瓜炒鸡蛋金黄诱人,陈叔家的凉拌黄瓜翠绿爽口,还有李奶奶特意带来的自家腌的咸鸭蛋,切开后红油直冒。大人们一边品尝,一边互相夸赞对方的厨艺。孩子们则端着碗,像麻雀一样在人群中穿梭,看到谁家菜好吃,毫不客气地伸筷子夹上一口。大人们也不恼,反而笑着招呼孩子们多吃点。饭场里,碗筷碰撞声、谈笑声,在月光下谱成一曲和谐的乡间乐章。

饭后,月光越发皎洁。大槐树下的话题渐渐丰富起来,庄稼收成是永恒的主题。李大爷眉头紧皱:“今年这天气,玉米苗都蔫了不少,也不知道秋收能打多少粮食。”马叔则乐观地摆摆手:“老李,别太愁,说不定过几天来场透雨,庄稼又能活过来。去年前期不也是旱,后来一场大雨,收成照样不差!”这不,果然下了大雨,丰收在望。

种地能手自然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对象。说起张二叔,众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种的西瓜又大又甜,种的小麦产量总比别家高。张二叔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没啥诀窍,就是多花心思,该浇水就浇水,该施肥就施肥,庄稼和孩子一样,得用心照顾。”大家认真听着,暗暗记下经验,打算来年也试试。

邻里关系在这样的夜晚也被反复提及。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老人身体硬朗,谁家遇到困难大家帮忙解决……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村里的大事小情。月光下,没有隔阂,没有猜忌,只有温暖的情谊在流淌。偶尔有小摩擦,在这样的氛围中,你一句我一句地劝解,很快烟消云散。

大人们聊得热火朝天,我们小孩子也没闲着。月光下的大槐树下,成了小孩子的欢乐世界。最受欢迎的游戏当属斗鸡。小伙伴们单脚站立,用手扳着另一条腿,嘴里喊着“冲啊”,像斗鸡一样互相碰撞。虹是我们当中的“斗鸡高手”,她身体灵活,总能巧妙地避开对手的攻击,然后找准时机,猛地撞过去,把对手撞得东倒西歪。大家围观着,加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捉迷藏也是百玩不厌。我们在大槐树周围的草丛、石礅、柴垛间寻找藏身之处。月光为我们照亮藏身之所,却也增加了被发现的风险。我躲在柴垛后面,大气不敢出,听着小伙伴们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心里紧张又兴奋。有时,明明躲得很好,却因为一声压抑不住的笑声而暴露,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玩累了,我们围坐在虹身边,听她唱那首熟悉的儿歌:“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戴洋刀……”虹的声音清脆悦耳,在月光下回荡。我们跟着她一起唱,歌声飘得很远。月光洒在我们脸上,映得每个人的眼睛都亮晶晶的,仿佛天上的星星,眨呀眨。

不知不觉,夜深了。大人们的谈笑声渐渐稀疏,开始收拾凳子准备回家。我们小孩子也依依不舍地告别,相约明天晚上继续玩耍。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一路相伴,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回头望去,大槐树下的月光依旧明亮,那是属于我们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属于故乡最温暖的画卷。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