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参与松土施肥工作
不知不觉间,我来到谯城区张店乡王楼村已有大半年。在王楼村的时光,如同一幅五彩画卷,每一笔都绘满了温暖与成长。作为一名新任选调生,我在这里开启了意义非凡的旅程,更收获了独一无二的体验。
从“新到基层”到“心到基层”,我在共话桑麻中写下“枝叶关情”
初来王楼村,面对广袤的土地与质朴的气息,习惯了城市喧嚣的我一时感到迷茫与焦虑。陌生的环境、复杂繁琐的工作事项、群众的困难诉求,让刚毕业的我感到无从下手。还记得第一次入户调研时,我紧张得不知如何开口,村民们也对我这个“外来人”有些生疏。但我深知,只有主动融入,才能打开工作局面。于是,在一次次的入户调研和走访慰问中,我鼓起勇气主动踏入村民的门槛,与他们共话桑麻。
我会关切地聊聊今年田里的收成是否丰盈,询问他们生活中是否遇到难题,孩子们在外工作或学习是否顺心。在一问一答的温馨交流中,我们逐渐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有一次,在拉家常时我发现很多独居老人没有拍过照片,他们的生活平淡而简单,拍照于他们而言是难得的经历。于是我特地拿来相机,为他们拍照。当我按下快门,捕捉到他们脸上那质朴而灿烂的笑容时,一种深深的成就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一小小的举动,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温暖的涟漪。老人们看着照片,眼中满是喜悦和感动,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刻内涵。我明白了,在基层工作,不仅要用心用情,更要善于发现小事,着眼于细微之处,从点滴中给予群众关怀和帮助。
从“身入基层”到“深入基层”,我在田间地头里写下“百炼成钢”
初来基层,我就恰逢工作任务最繁重的时候,“调查农作物受灾情况”“二轮土地延包”“防返贫动态监测大排查”“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禁烧”“暖心走访”“新农村合作医疗收缴……”一项项工作接踵而至,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在我急得手忙脚乱的时候,村党委郑书记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要多看、多学、多做,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于是,我开始每天向村干部们请教,认真学习他们处理工作的具体流程,遇到困难的处理方法,面对群众时的沟通技巧。比如在调查农作物受灾情况时,我跟着有经验的村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学习如何准确判断受灾程度,如何统计受灾面积;在进行防返贫动态监测大排查时,我向他们请教如何与村民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渐渐地,我对基层工作熟悉起来,也从“门外汉”成长为“小能手”。
在不断地锻炼中,“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让我逐渐走进基层、深入基层。记得有一次在秸秆禁烧工作中,我负责一个区域的巡逻。那几天天气炎热,我在田间地头来回奔波,嗓子干得冒烟,脚也磨出了泡,但我没有丝毫退缩。我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向村民们宣传秸秆禁烧的政策和危害,帮助他们想办法处理秸秆。最终,我们负责的区域没有出现一起秸秆焚烧事件。从焦头烂额到从容不迫,我明白了基层工作虽难,但百炼终会成钢。
从“住在基层”到“驻在基层”,我在鱼水情深间写下“青春无悔”
初来时,我虽吃住在村,可工作多是在办公室里敲键盘、写稿子、整理材料,对村情村貌、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户状况了解不多。一次值班,听到“下雨了”的惊呼,我跑出去,看到一位大娘正匆忙把晒着的白芍往车里铲。我当即冲过去帮忙,在雨下大之前终于收完了。大娘的一句“小伙子,真不孬”的称赞温暖了我的心,也让我真正懂得了“在办公室里坐着遇到的都是问题,下去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这句话的内涵。
从那以后,我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了解民情实况、体味民生艰辛、感受民生所盼。我会在农忙时节帮村民们干农活,在聊天中了解他们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建议;会经常去村民家中走访,倾听他们生活中的烦恼和困难。在一次次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中,我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与信任,在王楼村的根也愈扎愈深。
我坚信,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始终践行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时刻“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针对村民们反映的道路照明困难问题,我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到了资金对村里的路灯进行了修缮和升级;为了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我组织了文艺活动和技能培训,让大家在农闲时有了更多的乐趣和学习机会。
月光又爬上窗户时,我打开驻村日记本,写下今日的思考: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而是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耕耘。我们要做传统村落的守护者,更要做现代文明的摆渡人。“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王楼村的这段难忘时光里,我虽历经诸多坎坷与挑战,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成长。我深切领悟到,基层是一方充满生机的广阔天地,这里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更有无数需要我们帮助的群众。 (作者系谯城区张店乡王楼村党委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