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如山,教诲如灯,感谢您的辛勤付出。”“您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老师,愿您教师节快乐。”……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利辛一中教师侯纯广的手机里又涌进一条条来自边疆的祝福。这些被他用知识与爱心滋养过的“小白杨”与“格桑花”,一直在惦念着他,这让他内心暖流涌动。
在二十载教学生涯中,侯纯广两赴边疆,在新疆、西藏的三尺讲台上,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播撒知识的种子,点亮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今年9月,教师节当天,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名单,侯纯广光荣入选。
以墨香为渠滋养“小白杨”
侯纯广出身教师之家,爷爷曾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小学校长。童年时,爷爷常为他讲述祖国的壮美山河,新疆的辽阔、西藏的神秘,早早在他心中埋下向往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了解到边疆地区很需要优秀教师,便暗下决心:若有机会,定要前往支教。
高考填报志愿,他首选远在新疆的石河子大学,虽未能如愿,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始终萦绕心间。2010年春夏之交,安徽省计划选派首批援疆支教教师的消息传来,29岁的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妻子胡娜怀有身孕,这让他放心不下,但投身边疆教育是他多年的梦想,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最终,妻子的理解与支持让他放下了最后一点思想包袱。
2011年2月,侯纯广告别父母、妻子和未满月的儿子,远赴新疆和田实验中学,成了那里的一名化学老师。
来新疆之前,侯纯广虽已做过心理建设,但现实比他想的难多了。塔克拉玛干的风沙仿佛永无休止,教室窗台总蒙着一层细沙,极端干燥的空气让他嘴唇干裂、鼻子出血,连呼吸都夹杂着沙尘的味道。但他未曾有过丝毫退缩,还为自己取了“大漠一粒沙”的网名,誓要当好大漠一员,以墨为渠,滋养沙漠中的“小白杨”。这个网名,他一直沿用至今。
语言与文化差异是第一道难关。“老师,您讲的我们听不懂。”第一堂课,学生的话让他陷入沉思。他所执教的双语班学生普通话欠佳,化学基础薄弱。怎么办?
他将语速放慢,力求字字清晰;他放缓教学进度,带着学生循环复习知识点;他尝试将教学与当地语言文化相融合,把化学元素符号编成当地语言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什么是化合反应?”面对学生的提问,他这样解释:“就像大家从不同地方来,现在聚在一个班级,形成了一个新集体。”讲解原子中的电子时,他以馕和芝麻作比:“电子就像芝麻嵌在馕上。”“用他们熟悉的事物讲课,好理解。”侯纯广说。
一年援疆期满,侯纯广本可以回家团聚,但考虑到教学计划还未完成,他又主动申请延期半年,争分夺秒帮助学生攻克知识薄弱点。日复一日,默默耕耘,他所带的两个班级化学成绩从落后一路“逆袭”至全年级前列。
离别那天,学生们将写满祝福的纸条塞进他的课本,字迹稚嫩,却真挚动人。一位学生写道:“老师,我还没教您唱维吾尔族歌曲呢。”
这些纸条,侯纯广珍藏至今,成为他教学生涯中无比珍贵的礼物。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些孩子有的成为公务员,有的走上讲台……在各条战线上建设边疆。他们偶尔发来信息,一句“老师,我现在过得很好”,就让他觉得一切值得。
用纯粹的爱浇灌“格桑花”
在侯纯广援疆归来十年后,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计划选派20名优秀教育人才援藏,为期三年。侯纯广再次报名。妻子胡娜因时间太长有些犹豫,但10岁儿子的一句话“我爸有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支持他啊”,让她又一次选择支持丈夫。
就这样,侯纯广成为西藏山南二高的化学教师、教务主任。当地教育基础薄弱,许多学生连化学符号都不认识。
“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侯纯广的座右铭。他要用纯粹的爱,浇灌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
学生巴桑美朵性格内向,化学基础差,上课不敢举手,被点名回答问题时声音细小。侯纯广课间找她谈心,为她“开小灶”,对她的点滴进步都不吝鼓励。渐渐地,巴桑美朵不仅能大声回答问题,还会主动提问,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他所教的2108班许多学生来自牧区,假期难以回家。侯纯广利用周末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将枯燥的知识融入生活故事。他还研究当地俗语,琢磨出一套“普通话+化学术语”教学法,让孩子们听得懂、学得会。
“我们不能只教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为孩子们点亮梦想之灯。”课间,他常与学生聊天,讲述祖国的辽阔、民族团结的重要,讲解知识如何改变命运……
学生巴桑次仁来自单亲家庭;平措占堆的母亲常年患病,家境困难。侯纯广主动与他们结对,不仅辅导功课,还提供物质帮助。“老师的一句鼓励、一顿热饭,也许就能点亮一个孩子的未来。”他说。
在西藏,即便经常锻炼,他仍难逃高原反应。头痛、失眠、气喘,每晚只能断断续续睡三四个小时,但他从未耽误一节课。“孩子们在等我,我不能倒下。”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去年,他所带的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108班,44名学生全部考上本科,其中31人进入重点大学,创下学校历史最好成绩。
纯朴的孩子们送给他一个藏族名字——“扎西次仁”,意为吉祥长寿。“‘扎西次仁’老师,您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老师!”那一刻,侯纯广湿了眼眶。
作为教务主任,他从备课、上课、批改、考试等环节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他还担任山南市高中化学兼职教研员,与藏族教师顿珠群宗结为师徒,做好“传帮带”,助力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今年7月20日,侯纯广支教结束回到家乡。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等待,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侯纯广说,自己只是到西藏支教几年,而当地老师从工作开始就在那儿付出,“他们播下的种子更多”。
温情守望家乡的“小麦苗”
在侯纯广心中,始终有两份牵挂:一份在边疆,一份在家乡。家乡利辛一中的学生,是他温情守望的一棵棵“小麦苗”。
利辛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许多学生来自农村,一些学生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而敏感自卑。为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侯纯广不仅深耕化学教学,还主动考取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成为学生信赖的“知心大哥”。“我不仅要当他们的老师,还要当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侯纯广说。
学生晓晓(化名)自尊心强,家境贫困不愿让同学知晓。侯纯广积极为她争取国家补助,并让妻子胡娜为她购买生活必需品;一位孤儿学生内向自卑,不愿与人交流,侯纯广特意安排开朗的同学与她同桌,悄悄嘱咐要“多带带她”。“侯老师说过,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可能就成功了。这句话给了我很多力量。”学生李梦雅说。
“西藏的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结束三年高原支教,三个月休假未满,新学期侯纯广又重返家乡讲台。说话前,他仍会习惯性地深呼吸一下。他常在课堂上分享边疆故事,讲解边疆地区的重要性。“侯老师让我们明白,家国情怀不是口号,是行动。”学生杨伊妍说。
因成绩突出,侯纯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坚守教育一线的老师,尤其是在边疆默默奉献的人。”侯纯广说,“荣誉也属于我爱人胡娜,没有她的辛苦付出,我就不能安心在边疆支教。”
侯纯广在外支教,胡娜一人承担家庭重担。孩子生病、手术、升学等,都是她独自面对。“我不是没有怨过,但我知道他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了他信心与力量,边疆需要更多内地教师带去先进教学理念。“等儿子考上大学,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边疆支教。”侯纯广说。
从皖北平原到沙漠边缘,再到雪域高原,侯纯广二十年如一日,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撒着知识的种子,点亮他们眼中的希望,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他以奉献为信仰,以坚守为誓言,跨越千山万水,连接起不同民族的心灵。他用一片赤诚与深沉大爱,诠释了一位新时代“灵魂工程师”的初心与担当,也让“播种者”的使命,在岁月沉淀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