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访张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秋色如一幅淡墨水彩,晕染在秋风瑟瑟的天际。沿着亳州的张良大道缓步而行,道路两侧工厂林立,现代工业的气息与历史的底蕴相互交融,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转与岁月的沉淀。

左手持一卷梁爽先生所著的《张良传》,书中纸页轻柔翻动,刘邦的赞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跃然眼前,墨香与历史的气息交织;右手握一壶“张子房酒”,酒瓶温润,轻晃间,仿佛能窥见楚汉烽烟的余烬。这瓶“张子房酒”,仿若张良一生的隐喻。初尝微涩,恰似博浪沙刺秦时的孤勇,壮怀激烈;再品回甘,宛如圯桥得书后的顿悟,豁然开朗;咽下后余韵悠长,正如他功成身退的淡泊,超然物外。书页在指尖翻动,历史风云随之奔涌而来。

抵达张良公园,园内有两个张良雕塑,一个倚栏而坐,一个伫立望远。我小心翼翼地倒上一杯张子房酒,倾酒入杯,清冽的酒液泛起细微涟漪,草木香气袅袅升腾。公园内详述祀桥进履、鸿门宴之险等,张良凭借谦逊和坚韧,巧妙斡旋,化杀机为转机。酒入喉间,凛冽的酒意让我仿若置身宴上,刀光剑影交错,张良的胆魄与智谋在酒香中愈发清晰。又如咸阳宫中,刘邦沉醉珍宝,是张良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如冷水泼面,使其清醒。此刻酒香萦绕,那逆耳忠言似穿越千年,在亭台间悠悠回荡。

商山四皓之策,更是张良智慧的巅峰。吕后泪求护储,他轻点“四皓出山”,便定乾坤。杯中酒尽,回味无穷,方知智者之力,在于四两拨千斤。暮风渐起,枫叶如赤鸟旋落亭台,远处埙曲呜咽,似吟“沧海人归,圯桥石杳”。酒意微醺时,书页间那句“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在夕照中浮现,那是张良看透“狡兔死,走狗烹”的彻悟,也是杯中最后一滴酒的归宿。

从张良公园出来,驱车前往城父镇,这座春秋战国便已兴盛的千年古镇,秦砖汉瓦随处可见,每一处都写满沧桑。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绿草茵茵,现代化设施与古朴风貌相得益彰,焕发着新生机。踏入古镇巷陌,夯土墙嵌着汉瓦残片,静默诉说往昔。老者指着“张门楼”村落,眼中满是虔诚:“留侯的魂,一直守在这儿呢。”更令人惊奇的是,千年古镇城父也有一条张良大道,它承接亳州城内的张良路,成为连接古今、贯穿文化的纽带。

城父不仅是张良故里,更是名人遗迹荟萃之地。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张良,更见证了从伍子胥到蒋东才等无数风云人物的足迹,他们共同铸就了城父深厚的文化层积。

张良墓坐落在镇西北张门楼村北高岗,毗邻涡河,墓冢肃穆,上马石与饮马井静立岁月之中。清道光年间的墓碑高耸,“汉留侯张良墓”六字熠熠生辉。刘邦曾许他三万户齐地,他却只求留城一隅;韩信、萧何深陷囹圄,唯他独守青山。墓前残香未冷,张子房酒被供奉着。想起黄石公授书的偈语:“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这位“王者师”,最终散尽千金,托名仙游,于历史喧嚣中淡出。

离墓归途,弦月已升,清辉洒满道路。后视镜中,古冢渐隐于夜色,怀中空酒壶与半卷残书相伴。醉眼朦眬间,我深知张良的智慧从未随黄土湮灭。他的“退”,是入世极致,以谋略换万民安生,以清醒守一生清名;他的“隐”,是永恒在场,城父的张良墓以及饮马井和上马石、彭城的遗迹、微山湖的留城幻影,皆证明智者无需金棺玉冢,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岁月长河。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张良的精神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这种豁达与超脱,让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归程风疾,吹醒三分酒意。千年一瞬,那个从博浪沙走到白云山的背影,在酒与书的交融中愈发鲜活,在这片土地上静静诉说着永恒的传奇。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