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投入8千多万元治理中药材初加工污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投入8千多万元治理中药材初加工污染

亳州新闻网讯 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我市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整治中药材初加工污染,先后拨付8460余万元专项资金治理中药材初加工污染,已完成142家中药饮片企业治理,743座中药材炕房改造,10个白芍脱皮集中加工点建设。

近年来,我市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整治中药材初加工污染。市生态环境局联合谯城区多次召开中药材初加工行业专题座谈会,听取药农意见,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中药材初加工污染治理方案,持续推进中药材初加工污染治理。

据了解,2018至2019年,市财政部门先后拨付8460余万元专项资金治理中药材初加工污染,完成142家中药饮片企业治理,743座中药材炕房改造,10个白芍脱皮集中加工点建设,药材种植大镇电网改造。今年计划再投入专项资金继续开展治理,维护药农利益。

据了解,今年我市重点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76万公顷。今年中药材初加工污染防治,我市进一步确立了疏堵结合、精准治污的治理思路。

在疏导方面,开展摸底调查,发挥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的作用,逐村逐户开展排查。细化治理方案,按药材种类分别制定污染治理方案,保证精准治污,目前已形成炕房改造、白术加工、白芍加工、白芷熏蒸等专项治理方案。同时,强化指导,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提供技术支持,引导药农使用新型环保加工设备,落实补贴。

在堵污方面,加强宣传,重点宣传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优势。强化监督管理,细化网格监管,包保到村、到户、到田地,构建中药材初加工全覆盖、无盲区监管模式。同时,建立奖励举报机制。通过“12345”市长热线、“12369”环保热线等渠道,受理举报投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营造全民监督的氛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