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几十年遇冷之后,突然蹿红,在神州大放异彩。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原先的一个生锈的铁环子,被扔在泥泞中,几十年无人问津,突然被谁镀了一层厚厚的金,闪闪发光起来,引人注目起来,想忽视它,都不能够了。
严格起来说,现在虽然喊“国学”的声音那么响,有关部门倡导的力度那么大,但真要考究起来,还恐怕没人能对“国学”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什么是国学?
有人在小学里开设了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的课程,或曰“读经”,以为就是恢复国学了,如果要是反问一句:《三字经》就是国学?那一定使问与被问的双方,都难言起来。
如果望文生义,“国学”者,在中国而言,当然是“中国的学问也”。中国的学问包罗万象,举凡一切文明,包括饮食之道,烹调之道,饮茶之道,品酒之道,书法之道,写意之道,黑白之道,梨园之道,星象占卜……一切的文化,一切的风俗习惯,海了去了,哪一件不是中国的学问?如果以“中国特有”定义“国学”,问题也许会更大一些了,因为,有一些中国特有的所谓文化,早就被我们中华民族自己屏弃了,比如女子缠足,沿袭了千余年,戕害了无数女性,而且算得上是“独步世界”的学问,要不要保留?当然不能要!再比如,繁荣千年的青楼文化、娈童文化,要不要?当然不能要!
看起来,中国的学问虽然林林总总,都可以命之曰“国学”,但要恢复的话,还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句话,要有所“扬弃”才好。
关于“扬弃”,虽说是西哲词汇,但我们祖先很聪慧,早已做出了选择,在长期的文化进化中,从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经过千年筛选,最后沉淀下来“三教文化”,民间俗称为“三教九流”,三教者,“儒、释、道”也,“三家文化”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支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侧重,互相渗透,犹如一只宝鼎的三条腿,支撑起中华文化的浩瀚星空。
“鼎”这东西,到了商周时期虽然作为“国之重器”,有“问鼎中原”的表达,但最早的功能,其实是煮饭的锅子罢了。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喻之以豪贵,也不过是煮饭的锅子“土豪”一些就是了。
归了归齐,犹如天天吃饭,“国学”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把国学喻之为“鼎”,抑或再精确不过了。“锅里”煮着复杂味道的饭菜,但支撑点,却只有三条腿,那就是“儒、释、道”三教文化,这样划分下来,一切的纷繁,似乎都可以定纷止乱了。
时代在前进,文明在提升,与时俱进,是不二的选择。弘扬国学,我们还得举起祖先那把“扬弃”的斧头,把不合时宜的糟粕,毫不留情地砍去与丢弃。即以《三字经》为例,我们教孩子们读“三纲者,君臣义”,我们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三纲五常”中的“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这些是被我们共产党人抛进历史垃圾堆里的封建糟粕,如果不做选择,一并恢复,会不会对下一代的价值观产生冲击?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曾断绝,自有其可贵之处,我们不仅要守住这口吃饭的“锅”,还要对“锅里的食物”加以甄别,才能活得好而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