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花戏楼砖雕俏皮,您知道雕的都是啥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花戏楼,在亳州城北关落址,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以大关帝庙为主体建筑,由张飞庙、岳飞庙、朱公书院、火神庙和粮坊会馆等组成的古建筑群。花戏楼有“三绝”,其中“一绝”便是山门上镶嵌的立体水磨砖雕,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玲珑剔透,琳琅满目,不仅场面宏大,且雕工细腻。

砖雕,由东周瓦当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水磨青砖,凿,锤,一双手,久而久之,青砖变成了画,幻化成了景。凿、镂、刻、雕,凿与砖石碰撞,铮铮之声一下子一下子从老艺人的手里淌出来,慢条斯理。有了老艺人手里的温度,这些砖石活了,上了门楼,上了墙壁,上了屋脊,成了花戏楼最让人迷恋的细节……

明清时期,晋商与秦商是当时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两大商帮。山西和陕西隔河相望,同饮一条黄河水,历来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两地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和其他商帮,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大经济势力,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作“西商”。山西、陕西两地商人结合后,便在当时很多经济繁荣的城市建造山陕会馆,用以叙乡谊,通商情,接官迎仕,祭神求财。

亳州的山陕会馆又叫花戏楼,建成于清初顺治13年,迄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它是大关帝庙、张飞庙、岳飞庙、朱公书院、火神庙和粮坊会馆等一系列古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落。它的主体建筑大关帝庙由山门、钟楼、鼓楼、戏楼和大殿组成,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砖雕、木雕和彩绘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

花戏楼山门前的一对铁旗杆高16米,重达两万四千斤,杆上蟠龙环绕,旗斗下方坠有风铃,形制完整、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同砖雕、木雕一起,构成了亳州花戏楼“三绝”。山门是一座三层牌坊式建筑,檐牙高啄,凝重谨严。山门正中刻有“参天地”三个大字,是对“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以义勇著称的关羽最高的评价。山门上面镶满了玲珑剔透的砖雕,雕刻技法娴熟精湛、巧夺天工,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内容丰富。

砖雕,一般为建筑构件,用凿和木锤在水磨青砖上钻打雕琢出各种人物、花卉、风景、动物、书法等图案,用在建筑不同的位置进行装饰。种类有浮雕、透雕和线刻等。砖雕用途以建筑用为主,一般配合石雕、木雕用在建筑的不同部位。砖雕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当时砖瓦已是宫廷建筑的重要材料,秦代的砖上往往盛饰浮雕纹样。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砖雕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全国各地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徽州砖雕以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形式之美,在砖雕艺术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等诸多样式,题材包含禽鸟花卉、龙虎狮象、园林山水、戏剧传说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明代砖雕的风格粗犷、古拙而朴素;明末清初,由于富商们对豪华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中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最多约有9个层面,精妙无匹,令人叫绝。

花戏楼砖雕作为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仅表现在其雕镂精绝的技艺层面,其刻画的《一马当先》《三阳开泰》《五世其昌》等构思精巧、寓意吉祥;而《达摩渡江》《老君炼丹》《吴越之战》《郭子仪上寿图》等诸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更是内涵丰富、立意精深,彰显了我国儒、释、道三教融合、“天人和谐”等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源远流长,体现了花戏楼作为历史文物所具有的文化承载。让我们通过几幅砖雕作品来看看花戏楼所散发出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强大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福禄寿三星起源于中华民族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此三星属于道教神仙,被人们赋予了非凡的神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代表了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明朝以后,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合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三个吉神。福星,古称木星为岁星,所在有福,故又称福星。人们尊奉怀抱婴儿的“送子张仙”为福神。禄神原是星神,称“文昌”“文曲星”“禄星”。在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即是人们崇拜的禄星。《论语》:“人有命有禄,命者富贵贫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禄星后由星神演化为人神,称“文昌帝君”,掌管人间的文运利禄。寿星也是一个星宿,又叫老人星、南极老人。《观相玩占》:“老人一星弧矢南,一曰南极老人,主寿考,一曰寿星。”形象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常衬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

此图右刻怀抱婴儿的“送子张仙”福神,寓意多子多福;中刻“文昌帝君”禄神,寓意文运亨通,加官进禄,衣禄绵长;左刻寿星南极老人,寓意健康长寿。故名“福禄寿三星高照”。

夔龙,是早期龙的形态,指一只足的龙,《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于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神魔志异·灵兽篇》记载:上古奇兽,状如青牛,三足无角,吼声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则风雨起,雷电作,世谓之雷神坐骑。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信仰遍及华夏,中国人又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作为吉祥的神物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在绘画、建筑、文学等各种作品中频繁呈现,亘古不衰。

此图中龙身朝下,龙尾向上,脑后有鬣毛,昂头张口、躯体矫健,长尾卷曲,四肢发达,形象丰满,活灵活现。寄托了人们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

狮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是祥瑞之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中国也一直有舞狮的传统。古人认为,舞狮不仅可以驱鬼辟邪,还代表着欢乐、幸福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人们常常舞狮助兴。

九狮图,就是九个狮子在一起嬉戏,“九”是吉祥的数字,代表着长久与丰足,而“狮”又与“世”谐音,所以九狮图又称九狮同居,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包含着子孙满堂、福寿绵长、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美好寓意。

《新唐书·孝友传序》:“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清史稿·任天笃传》中也有九世同居的记载:“乾隆中,巡抚何裕成言天笃九世同居,高宗赐以诗,赉镪帛,表宅里。”

可见九世同居、子孙满堂、家庭和睦一直都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治家典范,此图正是代表了人们追求家庭和睦、美满幸福的美好心愿。

《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词句,歌颂的是窦燕山教子有方的事迹。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宋史·窦仪传》记载:窦燕山的妻子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窦燕山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授业。四方有志学者,听其自至。5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时人赞为“窦氏五龙”。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此图用燕山教子的故事,祈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体悟出家庭教育的真谛,教子好学好德,为国家培养出像窦家五子那样德行兼备的人才。

郭子仪,唐朝杰出将领。在唐朝平安史之乱、退吐蕃侵扰征战中劳苦功高。郭子仪一身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佩服。他一身心系国家安危,领兵征战二十余载,为巩固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民众爱戴。

郭子仪夫妻七十双寿诞,七子八婿个个为官,前来为爹娘庆寿。惟六媳李君蕊自恃乃当今公主,不来拜寿。六子郭暧回宫斥妻,怒打公主一巴掌。公主大恼而告唐皇。唐皇贤明,为教训女儿,与皇后商量一计,假意要斩驸马,令公主惊恐万状,后悔莫及。郭子仪后来闻报儿子打了公主“金枝”之后,惶恐至极,绑子上殿请罪。唐皇为抚慰良臣,非但不降罪郭暧,反为其加冠三级,把郭子仪感动得涕泪双垂。由于此举父教有方,使小夫妻重归于好,并携手同往汾阳府拜寿赔礼,郭家合府欢腾。

郭子仪拜寿的故事,又称满床笏。郭子仪7个儿子8个女婿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员,每当郭子仪寿诞之日,子女回家拜寿之时,把上朝所持的笏板放置在象牙床上,竟致堆满。笏板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满床笏”比喻家中权贵极多,地位显赫,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此图中,郭子仪端坐正中,七子八婿及文武官员满面笑容为他庆寿,表现了为国立功,受民爱戴和德行德能、子孝父荣的祥和景象。

衔环之报出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传说,东汉杨宝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宝取雀以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自称西王母使者,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三公),当如此环矣。”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全都官至三公。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高风亮节,显贵无比,“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因此,衔环后用为报恩之典。

此图劝诫人们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

儒家经典《孝经》记载:孔门大弟子曾参,生母早亡,继母对他凶恶寡恩,但他仍然尽心尽力地供养继母,妻子仅仅因为让婆婆吃了没有蒸熟的野菜——藜,他就把妻子休掉了,自己后来也未再续弦。有个成语叫“蒸藜不熟”,比喻孝顺父母之意,典故就是从这里而来。

据《孔子家语》载:曾子后母虽“遇之无恩”,而曾子仍“供养不衰”,每夜都起床多次,“视被之厚薄,枕之高低”,非常孝顺。齐国君主听说了他的贤名,想礼聘他为卿,他以母亲年老坚辞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所以,曾参一直没有出仕为官。他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观点,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民风淳厚的百姓。

此图告诉人们要“百善孝为先”,注重孝道,善待自己的父母。

金山寺住持佛印,邀请苏东坡、黄庭坚品尝自酿的桃花醋,三人品尝之后则皱眉喊酸,时人称其为“三酸”。古人有诗曰:“相邀金山喜纵谈,风流学士亦通禅。闲来去领桃花醋,莫笑吾俦是三酸。”由此看来,文人雅士于正统之外,还往往洋溢着率真、痴绝、玩闹等脾性,不虚伪、不造作。这三个名人雅集,竟然是围着一坛桃花醋,酸得呲牙咧嘴。

此三酸图也常常被人认为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征。儒、释、道三家围坐一起,尝醋后表情各不相同,面对同一坛醋,儒家以为酸,释教以为苦,道家以为甜。儒家认为人只有教化才得以正行。“儒家以人生为酸,须以教化自正其形”;佛家认为人生一切皆苦难,认为生活原本是苦的,所以要普度众生,教人怎么去修行来适应这种苦难,因此叫“苦行僧”;而道家认为生活本身是甜的,人一天到晚只不过是自寻烦恼,认为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从道教的角度去看都只是庸人自扰。所以“酸、苦、甜”代表了三种学说和思想,而道家的这种对待事物的看法尤为受到世人的推崇。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晋代的王质在山中砍柴的时候,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所以后人常用“烂柯”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比如宋朝陆游《东轩花时将过感怀》诗就有“还家常恐难全璧,阅世深疑已烂柯。”的感慨。

《王质烂柯》图告诉人们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倏忽而逝,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这些砖雕作品无不精巧纤细,工艺精湛,主题突出,情景交融,雅俗共赏,令人叹为观止。题材琳琅满目,妙趣横生。融古人的生活理念、封建礼教、传统道德、民风民俗于一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表现寓意幸福喜庆、招财纳福、延年益寿等人们美好愿望的主题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兼具言古讽今,劝人向善的德育功能,达到了“图画有意,意在吉祥;图画有寓,寓以崇德”的境界。

花戏楼古建筑群集宫室、庙宇、会馆、民居建筑之大成,雄伟壮观不失素雅古朴,雍容华贵兼具秀丽玲珑,柔美多姿又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砖雕、木雕、彩绘等装饰艺术,更是色彩华丽、内蕴深远、雕镂精巧,堪称绝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商业、雕刻、绘画等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中原宝藏。

虎落平阳

郭子仪拜寿

甘露寺

李娘娘住寒窑

九狮图

三顾茅庐

衔环之报

王质烂柯

白蛇传

来源:江淮旅游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