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市区新华北路向北,走到古泉路右转,拐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里,有一棵近百年的大槐树,树旁有一座普通的两层民房。仔细一看,这座民房又有些与众不同,门前摆满花草和石头的水泥地上,用鹅卵石铺出了一个大大的繁体“艺”字,门上一副对联“潜心研陶追梦路,艺海泛舟变则通”,门两侧的墙上,错落有致地贴着造型别致的青砖。这里便是90后制陶人路通的“一室”陶艺工作室了。
邻居眼中的“泥水匠”
夏日的傍晚,28岁的路通正坐在拉坯机前,认真制作陶器。随着他双手屈伸,旋转中的泥团渐渐有了碗的雏形,机器停下,浑圆的泥碗便展现出来,碗上细细的纹路,是路通指纹的延伸。在他身后的博古架上,摆放着不同造型的瓶瓶罐罐,有些已经上釉……
“一室之内,方寸之间”,路通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室名字,“制作陶瓷,要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受外界干扰,才能感受到方寸之间的乐趣。”
“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说起自己的心爱之物,路通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微胖的脸上,不时露出稚气未脱的笑容。
由于经常会外出买土、挖土,路通总是弄得浑身是泥,也常常被人误会。刚租下这座民房时,附近的居民总是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弄不清这个文雅的年轻人怎么会是一个“泥水匠”。
亳州红陶的继承者
在路通的记忆中,少年时代的他,每每在涡河边玩耍,总爱捡起或完整或破碎的陶器或瓷片,痴痴地看,细细地把玩。“这是什么年代的,谁制作的,又是谁用过的……”这样的想法,常常让他陷入沉思当中。
正如同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河流中泥沙的沉积给予了制陶天然的馈赠,亳州这片沃土和涡河这条母亲河,也孕育了亳州红陶制作技艺的文明。路通对涡河沿岸的亳州红陶制作技艺有着特殊的感情:“亳州的陶瓷制作技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红陶,傅庄遗址、尉迟寺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亳州红陶生活器皿。其中有碗、钵、盆、罐、豆、瓶、杯、鼎、甑、鬹等红陶生活用具,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已创造了丰富的红陶生活器皿种类。”
“在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时期里,红陶生活器皿被人们广泛使用,像大号盆、二盆子、三号盆,也就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中型和面盆,在二三十年前,人们结婚都要把这个盆作为陪嫁的一部分,代表着好运和美好的幸福生活。”路通表示,红陶制作也是路氏家传了一百多年的手艺。在家庭的熏陶下,路通从美术开始学起,开始为继承发展亳州红陶的制作技艺打基础。
2011年,路通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进入“瓷都”景德镇系统学习陶瓷专业知识。2015年毕业后,路通回到家乡,创办了陶艺制作“一室工作室”,开始潜心研究亳州红陶。路通结合亳州红陶自身的发展趋势加以创新,在提升技艺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让亳州红陶制作技艺既有传承又有活态展现。近年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亳州红陶制作,路通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学习。2017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为实现夙愿往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我就是个玩泥巴的孩子”
路通说,现代人的陶瓷知识匮乏,往往用使用价值衡量艺术价值。所以他想在工作室发展陶艺教育,教孩子们制作陶瓷。“陶艺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回归并保持本真,开启孩子对美的感悟和创造。”如今,路通已经开始尝试与一些社会组织、学校等对接,以手传心,传承陶艺文化。除此之外,路通还打算办陶艺作品展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制陶过程的乐趣,感受陶瓷的魅力,分享与传播陶艺文化。
路通认为,陶艺的突破贵在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但又毫不苟且的坚持。在制作过程中,从拉坯到塑型,从泥条盘筑到素坯彩绘,一点一滴路通都一丝不苟。他创作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陶艺创作的精准把握。“与其说我在感受陶艺的快乐,不如说是在感受陶艺创作过程中因煅烧而迸发出来的精进之乐和生命之乐。”路通说。
在路通看来,自己就是一个玩泥巴的孩子,看着泥、守着泥、玩着泥,他比很多人更懂得泥。他太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因了解而懂得,他知道这片土地的泥性。每一次对泥土的捶打,泥性都能得到一次释放和张扬。每一次对泥土的搓揉,泥性都能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路通借用了一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