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金榜题名有多难?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人有人生四大喜之说,它们分别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金榜题名尤为四大喜之最。古代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可不就是一朝梅花吐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然而一个处江湖之远的学子,真要到达居庙堂之高,那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除了隋唐之前的朝廷举孝廉等选拔官员外,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下,你要经过从孩童开始的层层选拔,打败无数竞争对手,最后才能来到天子的脚下,成为光宗耀祖的那一个。

这一漫漫的进京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你要先经过童试。这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无论你身居何处,无论你年龄多大,你都是个童生。童试在州县举行,考中的,这时你就拥有了一个身份,那就是秀才。科举考试的四个台阶,到这时你算是从芸芸众童生中脱颖而出,站到了最基础的第一台阶上。

接下来是乡试,这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部步。乡试一般在各省的省会举行。参加乡试的都得要有秀才身份,乡试考中,你就是大名鼎鼎的举人了。举人这一步,很重要、很关键,有点鱼跃龙门的意思。如果说秀才可以在乡间开个私塾,那么举人就可以做个小官了。但这一步也很艰难,乡试中的绝大多数秀才都被挡在了举人之外,能考中的凤毛麟角,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是这个落魄的秀才。

第三步,你就来到了会试阶段。会试由京城的礼部举办,中榜者就是贡士了。举人的一个光荣,就是可以来到京城参加国家的大考。这一步更是艰难,因为举人们本身就都是秀才中的佼佼者,高手中的高手,再想脱颖而出,那就非得要有特别之处和非凡的才能不可。至此,众多的举人败下阵来,这些曾经打败过秀才的强人,结果又被更强的人打败,名落孙山外,不得不黯然打道回府。

这还不算完,科举考试还有第四步,也是最后的一步,光辉灿烂。它就是由当朝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不过皇帝可不是那么好见的。殿试说的是需要有贡士资格才可参加,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贡士都能天子堂里参加殿试的,那首先还要经过礼部精挑细选出的出类拔萃者才可有幸参加。如果殿试再考中,那就是进士了。

殿试揭晓,接下来就是见证历史的时刻,皇帝要开始题皇榜、点状元了。古时,只有考中进士的,才有机会被皇家金榜题名,贴上高墙,昭告天下。

不过在这之前,考中的进士们还要被按照“甲”细分三等,即第一个档次是一甲,接着是二甲、三甲。第一个档次的一甲,只有三名,按照分数高低,他们分别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还有一个尊贵的荣誉叫“进士及第”,意思是进士里的进士。从此他们的人生一步登天,入住翰林院,进而成为朝廷高官,仕途大开,职场开局就领先同僚起跑线。

余下的二甲,也就四五十人左右。这群人也有一个专属名号即“进士出身”,它比“进士及第”稍微暗淡些,职场上除了二甲的头名(也就是实际上的第四名)可以直接授予相应官职外,其他的还要经过再一轮的选拔考核,才能进入中央部门或地方任职。不过二甲的进士们也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任职处所,朝里官位紧缺时,也可以获得优先排位。

剩下的就是三甲进士了,他们的专属名号是“同进士出身”,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同等学历,含金量上显得有点低。同样的,他们的职场待遇也跟一甲、二甲的没法比。首先他们没有直接入住翰林院的资格和机会,其次他们还只能到地方上任职,而这个任职还要是被二甲挑剩下的官职和处所。

或许只是一分之差,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让三甲进士们多少会觉得委屈。幸好事实上,一甲二甲的并不都是有真能耐能做大贡献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都是一生碌碌无为,然后泯然众人。倒是更多二甲三甲中出了不少的国之栋梁,行中兴之大业,挽大厦之将倾。像明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清末中堂大人李鸿章都是二甲进士出身,连被称为一代完人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也只是三甲“同进士出身”。而清末另一重臣,封疆大吏左宗棠,就更只是个举人,连进士的边都没沾上。这多少也替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们出了口怨气。

常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