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安徽省亳县(现亳州市谯城区)从事革命活动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是蒋一峰。
蒋一峰(1904-1931),原名蒋冠卿,曾用名蒋清伦、蒋清洁,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蒋东口村一个农民家庭。
一、蒋一峰曾在亳县求学和代课
由于家乡土匪横行,民不聊生,蒋一峰的父亲来到亳县涡北,与李华堂合伙以织袜子谋生。1919年,蒋一峰也随父亲来到亳县,在涡河河北边美国人开办的福音堂小学插班上学。他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也很好。学习期间,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他和一些同学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促使蒋一峰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当时福音堂小学有土地,学生要一边上学,一边劳动,蒋一峰在这种半工半读的条件下,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小学最后阶段的课程,1920年被保送到河南省开封基督教会学校济汴中学上学。
来到开封济汴中学,他学习更加努力,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虽然学校给他发奖学金资助,但是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仍然无法负担他的生活费用。蒋一峰只有利用课余时间为小学代课,以微薄的收入购买南瓜和一些蔬菜充饥。
1923年在临近毕业前,由于家乡遭受严重水灾,蒋一峰当时已经成家,他只得辍学回到亳县,学习织袜子手艺挣钱养家。不久,由于知道蒋一峰在济汴中学学习时成绩非常优秀,亳县城里王巷口的福音堂小学聘请他担任代课老师。蒋一峰在认真教学之余,继续坚持自学英语,口语水平不断提高,已经达到和外国人用英语对话的程度。美国牧师看到蒋一峰聪明好学,提出保送他到美国免费留学。蒋一峰听到以后断然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现在国家需要我,我不能出国留学。”
蒋一峰性情刚毅,为人正直,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人送绰号“小机关枪”。他对于贫困学生非常关心照顾,学生孙存义的母亲去世以后,没有地方吃饭,蒋一峰就让他在自己家里吃饭。
当时福音堂学校新建了一座楼,为庆贺楼房落成,福音堂举办了一场游艺会,蒋一峰受邀参加。游艺会上,美国牧师包万德(人称包二先生),在一个洗衣盆里放了四指深的面粉,又搁上一块银圆,带着嘲讽的口气说:“谁能把银圆咬出来,银圆就送给谁。”蒋一峰见此情景非常气愤,随即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块银圆也放到面粉上,然后对着包万德说:“包二先生,我这块大洋,你能咬出来算你的。”弄得包万德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接着蒋一峰义正词严地说:“你们外国人来传教,住的是洋楼,吃的是西餐,让中国人伺候你们,还要如此来玩弄中国人,真是岂有此理!”
二、在开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广州考取了黄埔军校
1924年秋,蒋一峰为继续求学,以学到的本领报效国家,他又考取了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二中学。他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刻苦学习,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当时,第二中学的进步学生已经建立了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会,其中杜宏远、吴殿祥等人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蒋一峰和他们多次接触,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
1925年寒假期间,蒋一峰回到永城,他和在外地求学寒假回乡的青年学生韩子黎、陈育生、陈体礼、屠罗南等共同串联了四五十名进步学生和店员,在县城东关的关帝庙成立了太丘读书社,以“读革命书刊,批评时弊,救国救民”为宗旨开展活动,蒋一峰当选为读书社的执行委员。不久,太丘读书社与开封的共产党外围组织青年协社取得了联系。寒假结束回到学校以后,蒋一峰不断从开封给太丘读书社邮寄革命书刊,对读书社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开封,各校学生纷纷举行罢课游行。第二中学推选蒋一峰等学生为代表,参加开封学生大闹督军府的行动,要求河南督军给学生发枪,参加军事训练,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第二中学的共产党组织根据蒋一峰在斗争中的表现和他本人的迫切要求,于1925年秋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8月,蒋一峰和第二中学的五位同学,持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当时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介绍信,胸怀救国救民的志向,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经过考试,蒋一峰被录取编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
当时,北伐战争已经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伐军必经的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组织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暴动,接应北伐军。直鲁联军14军军长孙殿英是永城人,当时在豫皖边境一带驻扎。黄埔军校领导研究决定,派蒋一峰和国民党员孙立业等人返回家乡永城,做孙殿英的争取工作,同时,积极发动组织农民群众举行暴动,迎接北伐军。
三、在永城和亳县组织成立农民自卫军
1927年初,蒋一峰接受党组织和黄埔军校的派遣,离开广州回到永城,以织袜子的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不久,成立了中共永城县支部委员会,隶属于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领导,蒋一峰担任书记。党支部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孙殿英一贯坚持反动立场,他的部队为非作歹,没有争取的可能,只有发动组织人民群众与他斗争。国民党员孙立业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回到永城之后就投靠了孙殿英。
为了加强农民运动的领导,按照上级党组织部署和当时国共合作的形势,党支部与国民党县党部联合成立了永城县农民协会,蒋一峰任训练部长,他和农民协会领导人分头到各区发动组织农民自卫军。当时,永城农村普遍存在红枪会组织,党支部根据上级指示,以当地红枪会为基础,通过教育改造,组织农民自卫军。全县共组成四个军,人数达到四五万人。
因为蒋一峰曾经在亳县求学和代课,对当地比较熟悉,有一些同学和朋友。因此,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决定派他到亳县发展组织农民自卫军,响应北伐。他来到亳县,通过同学的关系,在县城东北部的东李庄、崔庄、蔡大庄一带做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蒋一峰首先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作为骨干,其中有李国章、李国华、李华亭、李吉明、薛先才、边尙信、杨松涛、万怀朴、黄继承、冯玉书、孙存义、孙丕焕等人,然后通过这些骨干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蒋一峰请示上级领导同意后,还与亳县当地的红枪会取得联系,组织成立了农民自卫军。
1927年5月,北伐军大举向河南中部和皖北进军,被北伐军击败的直鲁联军孙殿英部溃退亳县,驻扎在涡河河北估衣街、驴市街。为统一指挥军事行动,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了皖北豫东军委小组,豫东特派员张海峰任组长,蒋一峰、韩子黎为成员,并决定派蒋一峰、韩子黎到亳县,策动驻军部队起义,与永城和亳县的农民自卫军内外配合,举行武装暴动,消灭军阀孙殿英的部队。
5月上旬,蒋一峰随身携带一支手枪,与韩子黎一起来到亳县城,为举行武装暴动做准备工作。他们设法筹集了80块银圆,刻制了有关印章,购买了布匹,赶做了旗帜和袖章。又借了福音堂的一辆吉普车,作为联络用车。在举行暴动前夕,蒋一峰召集参加暴动的骨干人员在王巷口福音堂小学开会,研究制定了行动方案,安排部署了人员分工。决定派冯玉书通过驻军骑兵连的冯玉琢、冯万仓秘密联络该连连长陈鹤龙(蒙城人),计划带领骑兵连在自卫军攻打县城时举行起义,同时组织人员在县城举行暴动,里应外合围歼北洋军阀部队。
会议决定,由蒋一峰在城内领导起义暴动,韩子黎等人带领农民自卫军向亳县城进攻,并以在涡河二桥口点火作为暴动的信号。
计划行动的当天夜里,蒋一峰、韩子黎通知各路农民自卫军负责人带领人员在永城亳县交界处集合,准备天亮以前攻打亳县城,里应外合,消灭孙殿英的部队。
由于当天只集合了一两千人,因为人太少了,临时决定改为第二天行动。第二天,夜间集合的人数增加了一些,使用的武器大多是大刀、长矛等,有少数土枪,当农民自卫军队伍来到距离亳县城约20里处时,因天已黎明,人心浮动,大家认为无法前进,韩子黎等负责人怎么样解释动员也不行,便解散各自回家。蒋一峰等人在城内不见农民自卫军攻城,也没有贸然举行起义和暴动。
在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应对如此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次亳县暴动计划没有成功主要的原因是:豫东军委小组缺乏组织农民暴动的经验,没有深入广泛发动组织群众,行动前只和少数负责人简单进行了部署,由于占据亳县城的军阀力量还比较强大,结果导致组织农民自卫军攻打亳县县城的计划半途告终。
1927年5月,在亳县组织农民暴动的计划,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亳县最早的农民运动,虽然没有成功实施,但宣传发动人民群众,组织农民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的方向是正确的,为以后亳县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蒋一峰和同志们认真总结了亳县武装暴动半途告终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必须加强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逐步改造红枪会组织,深入发动农民群众,使大家知道反对封建统治、迎接北伐军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相关。他们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对农民自卫军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结合永城实际情况提出:“迎接北伐军,反对烟税”作为永城农民暴动的口号。
1927年5月23日,在永城党支部领导下,全县农民自卫军几万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县城。他们高举大刀、长矛,高呼口号要县长答应减免烟税。面对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县政府人员纷纷逃散,农民自卫军胜利占领县城,接管了县政府,成立了永城县治安委员会,上级党组织派来周禾立任主任。应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治安委员会公开宣布,免除当年的全部烟税,并将县政府保存的烟税表册拉出城当众焚烧,全县农民拍手称快。因为当时临近麦收农忙季节,大部分农民自卫军队员纷纷返乡收麦,县城里只留了少数人,各区反动武装趁机纠集起来又进入县城。由于敌强我弱,县治安委员会被迫撤销,不足十天的革命政权夭折。
四、为革命三次被捕,在开封英勇就义
蒋一峰把亳县和永城农民暴动的善后工作妥善处理之后,受党组织委托前往武汉,准备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控告永城土豪劣绅扼杀革命政权的罪行。但是,当蒋一峰辗转到达武汉时,已是“七·一五”政变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在武汉,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共产党组织已转入地下开展工作,他几经周折才找到党组织。在武汉期间,蒋一峰按照党组织安排,负责散发传单的任务。有一天,他正在街上散发传单时,被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审问时,他说:我家住安徽省亳县,名叫李华堂,到武汉来买织袜子机器。敌人又追问他手里怎么有那么多传单时,他回答:我是个大老粗,不识字,那叠纸是我在马路上拾的,留着带回家,在卖袜子时当包装纸。敌人半信半疑,派人到亳县调查。由于,蒋一峰知道李华堂因为参与农民暴动已经到外地暂时躲避,不在亳县。所以,武汉调查人员返回之后,就释放了蒋一峰,根据形势变化,党组织安排他返回家乡坚持地下斗争。
他从武汉回到永城之后,在县城大街开了一个织袜子店作为掩护,按照中共河南省委的指示,带领党组织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3月,经上级批准,建立了中共永城县委,蒋一峰任书记。为了争取以公开的身份开展革命活动,蒋一峰和韩子黎借当时河南省教育厅招收各县教育局社会宣讲会会员的机会,到开封考取了该会会员。他们利用此合法身份,一面宣传兴办学校,反对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一面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蒋一峰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地方劣绅的不满和恐惧,纠集起来控告他宣传赤化,有共产党的嫌疑。10月,蒋一峰在永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来押解到开封。此时,他的儿子刚刚两岁,女儿才两个月。妻子王小哲到永城监狱送棉被时心里很难过,蒋一峰安慰她:“我不是喝老百姓的血,刮穷人地皮被捕的,蹲大牢并不丢人。为国家为人民死了也值得,你在家照顾好两个孩子。”
在开封,敌人先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未能得逞,后来又严刑拷打,用老虎凳压断他的双腿,蒋一峰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党组织,没有暴露其他党员。敌人因为找不到证据,只得在1929年6月将他释放。
蒋一峰回到永城后,父亲劝他离开家乡,去外地以织袜子谋生。蒋一峰耐心劝说父亲:“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都要服从党的安排。”他克服各种困难,恢复重建永城党组织,坚持地下革命斗争,在农村建立了中共芒山、薛湖等区委,全县共产党员发展至300人。由于蒋一峰的言传身教,他的弟弟蒋汉卿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曾经担任安庆军分区副参谋长、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解放军总医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930年春,中共河南省委调蒋一峰到开封教育界开展地下工作。暑假时,他和刘达士受中共开封市委的委托,在开封筹办了一所私立中学,蒋一峰任教务主任,安排了一些党团员到学校以教职工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学校成为共产党坚持地下斗争的阵地。
1931年2月,开封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蒋一峰第三次被捕,在狱中,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反抗斗争。尽管敌人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妄图让他屈服,蒋一峰正义凛然、严词拒绝,始终不为所动。1931年3月22日,国民党反动派对蒋一峰下了毒手,在开封西门外的刑场上,他和中共开封市委书记来学昭等9名共产党员英勇就义,年仅27岁。
蒋一峰作为第一位到亳县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为亳县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体现了中共党员为了救国救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