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谕旨钦建的明离宫
古庙会上的戏曲演出
“一棵槐树罩两省”的古明槐
今年,安徽省民政厅公布了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谯城区牛集镇安溜村名列其中。
在亳州城西北,蜿蜒流淌的涡河在河南与安徽交界处绕了个牛鼻弯儿,然后又与惠济河交汇一起。安溜村就坐落在这个牛鼻弯儿里。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有着众多文物遗迹和历史故事,形成了“八大家,四对门,一棵槐树罩两省,七十二磴上天梯,抱着贡酒上金殿”的谚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地势得天独厚,自古被称为风水宝地。
一棵槐树罩两省
虽然已经不是乡镇政府所在地,但安溜集的集市贸易依然繁荣,徜徉在这个古老的集镇,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最北端,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尤其显眼。这棵古槐树,就是传说中“一棵槐树罩两省”的古明槐。
据安溜村党委书记吴德峰介绍,传说明朝燕王扫北时,路过安溜,被这儿的风景所陶醉,于是他便将大队人马驻扎在这里。燕王军纪严明,其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燕王离开国都南京,难免对家乡有些怀念,于是就在帐前栽下了一棵槐树,这棵槐树被后人称为明槐。
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惠济河是不可多得的水运航道,曾经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寺庙遍地,香火不断,好不繁华热闹。由于商贸的繁荣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安溜集属谁管辖便成为安徽和河南地方官争论的焦点,因为历史上安溜集曾经有属于谯城和鹿邑管辖的记载,一时间难定伯仲 ,后来双方地方官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以槐树为界,树西为鹿邑,树东为谯城,从此便有了“一棵槐树罩两省” 的传说。
历史沿革两千多年
安溜系历史名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宋已趋繁荣,明、清最为兴盛。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创业时,曾在“安家溜”树帜扩兵。明朝洪武年间,安家溜已为漕运商埠,舟船不绝,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经济繁荣。元末,朱元璋创业失败,曾与刘伯温、徐达等在此避难,居住于安溜集周家胡同。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曾谕旨钦建“明离宫”,以示纪念。
关于安溜村的名字,有因水得名之说。“安”即平安、安稳之意;“溜”在水文上指汇合之水很快、很顺畅地流走,不会旋淤冲击而造成水患。又说因安姓人家起居河流湍急之处兴集而得名。安溜村北临惠济河,该河横贯古镇,从开封而来,奔蚌埠而去,河北十里则是李闯王古战场李集;南濒涡河,西通古都汴梁(开封),东连涡河与惠济河交汇处(两河口),是黄河重镇西安、洛阳、开封、郑州至江南、苏、杭、沿海的必经之路,再东二十里,直至曹操、华佗故里亳州城。
古寺庙宇遗迹众多
当地一直流传着“八大家,四对门”的传说。据吴德峰介绍,“八大家” 就是古时当地最富有的孙、武、王、刘四大旺门,还有最贫穷的蒿、翟、班、韦四个冷门(因为其家户小,把他们划为“大家”,属戏谑言 ),故此合称为“八大家”。
安溜村分布着众多寺院庙宇,曾有火神庙、老子庙、玉帝庙、天齐庙、山西会馆、观音庙、包拯庙、塔寺庙、圣母殿等。“四对门”便是指其中的四个相对的庙门,分别是当时东西相对的唐庙和山西会馆,以及南北相对的火神庙和包拯庙,共称“四对门”。这些寺院庙宇现仍逢会纪念的有玉帝庙(农历三月初十古庙会),南塔寺(农历四月初八古庙会),天齐庙(农历十月十六古庙会)。每逢这几个古庙会,仍然有不少商贩到此交易。
在安溜明离宫(火神庙)后方的惠济河畔,有一个古老的渡口,当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为了便于装卸货物,人们在惠济河斜坡上用石板修成梯子,据说有七十二块,所以就有了“七十二磴上天梯”的美誉,现在仅剩部分重新修复过的几阶。
曾是解放军后方医院
紧挨着明槐树,有一座火神庙,淮海战役期间,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设在亳县城中心姜公馆内的几所大院里,并在安溜设有分院,很多从前线送来的伤员就安置在火神庙及附近的三个院子里。在这里,有200多名战士因抢救无效为国捐躯,长眠在村头,用热血给这片土地留下了红色的印记。
据史料记载,这里安葬的不仅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烈士,也有当时在安溜的县大队战士。当时,刘邓大军从亳州向商丘守敌发起进攻,国民党军队被打散后,从商丘往鹿邑溃逃。县大队在安溜进行拦截,与国民党残部发生战斗,该队出现人员伤亡,牺牲人员也入葬在这里。后来,这里就成了安溜烈士陵园。
在一座名为“圣母殿”的庙宇里,至今还保存着一辆有着百年历史的“太平车”。这辆太平车长约2米,宽约1米,车身两侧各有两个木轮子,每个轮子的边上都由一段段弓形的厚“铁瓦”围镶着,十分牢固。据吴德峰介绍,当年,这辆车也曾为解放军运送过粮食和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