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非凡的古庙会
在涡阳县曹市镇,有这样一个村庄,这里曾经是孔子弟子高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并且世世代代居住着他的后裔。作为高柴后裔的繁衍生息之地,这里传承着高柴儒家文化,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今年,柴村入选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因纪念孔门弟子而得名
柴村是涡阳县曹市镇所辖的千年古村,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柴村有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高柴,他曾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高柴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他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393年,在世128年,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在世时间最长、为官时间最久的弟子。
根据史书记载,高柴本人是高姓的祖先,而他和妻子所生的孩子为柴姓,以后成为柴姓的祖先。据典籍碑刻记载,柴村历代居住孔门弟子高柴后裔。高柴后裔分有高姓和柴姓两大姓氏。据了解,曹市镇柴村及其周边村庄,高姓和柴姓居民甚多,如高长营村、高土楼村和林场柴楼村等。
据《新五代史》记载,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第七子柴熙诲被封为蕲王,即今宿州蕲县镇,史书称其不知所终。而据历代相传和碑刻记载,蕲王系前朝君臣,为躲避北宋诛杀,隐居蕲县西偏远乡间,即柴村。
世代流传下来的碑记
祭祀历代先贤的柴村庙
为祭祀柴姓历代先贤,柴姓族人修建庙宇,名为“柴村庙”。
有别于各地道教或佛教祭祀神灵寺庙。柴村庙祭祀柴姓历代先贤,同时祭祀道教圣灵。例如现存庙宇三大殿,分别是关帝庙,祭祀财神关公,属于道教文化;有文昌宫,祭祀文昌帝君,属于儒家文化。有神农祠,崇尚自然农耕文化等。还有十大阎君、白衣禅林、望乡台、速报祠水牢等,宣扬因果报应佛教文化。由于庙宇历史久远,建筑精致独特,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柴村庙历史悠久,包罗丰富的祭祀文化和宗教崇拜,千百年来,受到方圆百里民众的信奉,香火非常旺盛。柴村庙每年春秋两季的庙会都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庙会期间,四面八方的人们潮水般涌来,唱大戏,出鬼会,玩杂技,交流书画古玩,开展学术交流,祭祀先贤,进香许愿,展销农产品和特色小吃,促进了人文交流和市场经济等各方面发展。
据当地人介绍,柴村庙在明清时期影响力远达周边方圆数百里。常有信众到此,以祭祀进香为名聚会起事。1898年,曹市村民刘朝栋和牛汝秀在柴村庙高举捻军大旗起义,反抗地方贪官污吏。在半月之内席卷涡阳全县,所向披靡。后被清军镇压,然而虽败犹荣。柴村庙刘朝栋捻军起义旧址现已被列为亳州市重点文保单位。
颇具特色的柴村庙
一个崇文尚武的红色乡村
柴村有一地名“旗杆刘”。清朝同治年间当地名人刘开基,取得“武举人”功名,得官方表彰,在村头竖立高大“旗杆”一对,其基石座上铭刻文治武功,激励后人,传为佳话。几百年过去,这对旗杆石座仍立在村头。
柴村还有着红色革命文化基因。1945年初,日伪军盘踞在柴村曹圩子负隅顽抗。2月5日至10日,新四军在曹圩子和大张家对日伪军据点狠狠打击,歼敌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敌人从曹圩子逃往大张家,新四军乘胜追击,在柴村一座大桥下全歼敌寇,死尸填满大桥。后来,村民把这座桥命名为“鬼子桥”,以示不忘当年历史。1945年7月,该村22岁革命青年杜选青当选中共青疃区委书记,带领人民群众打击国民党反动武装,迎接全县解放,9月的某日夜晚,因参加新四军雪涡县大队对敌作战,不幸在梁园战役中英勇牺牲,成为光荣革命烈士。涡阳县烈士陵园有其事迹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