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车”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沙土镇有个行政村,听村的名字就很有讲究。

先是三个姓马的庄,分别是马明庄,马小庄,马楼;三个马庄两头,有两个“车庄”,东边的叫“东车庄”,西边的叫“西车庄”。

长久以来,两个车庄很穷,人丁也不兴旺,庄上人就撺唆着当家的族长请人相看。有个走江湖的人来到一看,说道,古代都是“一马拉一车”,现在“三马拉两车”,“马”跑得快,车跟不上,没把“车”拉散架就已经万幸了,哪里还指望发达?

车庄人再三央求破解之法,又递了许多铜钱,术士才说,只要在“车庄”和“马庄”之间招几户姓“夏”的,成个“夏庄”,就能化解马庄的压力——只要“夏(下)雨”,车重路滑,“马”就拉不那么快了。

姓车的相信了,多方邀请姓夏的亲友过来,两村合计,送出一百多亩地,在马庄之间建了一个“夏(下)庄”。

从那以后,两车庄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能植瓜种果,也能成就个事业,算是找到了平衡点。不过,还是姓马的繁衍快速,现在,光一个马小庄已经近两千口人,而两“车庄”加上“夏庄”,也仅有六七百口人而已。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