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之星火 燎原芦家庙(上)——追记我党领导下的芦家庙历次战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庄严的皖北烈士陵园

皖北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榆钱飘香,苍松翠柏,鲜花围绕,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皖北烈士陵园的中央。

芦庙,古称芦家庙,在这片热土上,安息着众多个革命先烈的英灵,发生在芦家庙的多次战斗,就是历史的见证。

初燃星火,建立皖北政权

1944年1月,针对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残酷性,彭雪枫将军认真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为开辟皖豫革命根据地,在河南龙岗集组织一千多名干部进行培训,把革命的火种传播到皖豫苏各地。一天,干部大队领导刘瑞龙找到正在培训的干部姜延斌谈话,说要在永城商丘亳县北成立一个区大队,叫他任区委书记,同时兼任区大队队长。当时才21岁的姜延斌很爽快地接受了上级领导的指示。

第二天,姜延斌就带着通信员小王出发了,身上只带了一支短枪和一支老套筒,后人戏称他是“一杆半枪闹革命”。他俩从培训基地走了七十多里路来到了界沟集,找到了开药店的地下党鲁博华,接上头以后,他们一起研究了建立红色根据地的行动计划。他们一致认为,首先要打开局面,搞几次能引起轰动且有影响力的活动,增强群众对新四军的认识,提高共产党的威信,使受苦受难的群众看到新生活的希望。

说干就干,姜延斌和小王都穿上了新四军的军装,利用逢集的日子来到芦庙集的火神庙前。这是一个丁字型大街,是最繁华的地方,姜延斌站在桌子上,慷慨激昂地宣传革命真理。他说:“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又回来了!大部队都在后边,乡亲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临了!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一个为乡亲们谋福利的亳北商南区政府。不要看我们现在只有俩人,这街上好多都是我们化妆的便衣队,不管是推车的,挑担的,卖菜的,住店的,轱辘锅里卖饭的,都有我们的人!”

当时围上来上千人听讲,突然从杜庄方向传来了枪声,有人高喊:“假日本来啦!”人们都纷纷逃命。姜延斌临阵不惊,仍然在大声宣讲,等敌人打到南门外,他才开始向北门撤退,一直跑到雷庄,后边几十个日伪军还紧追不舍。他跳墙来到一家农户,正赶上一对母子正在推磨,姜延斌当机立断,把枪藏在磨房一角的麦秸秆子里,他用手在墙上抹了一把灰土,抹在脸上,抓起磨棍推起了磨。那妇女对儿子说:“你还不快走!”她儿子刚走不久,就来了几个日伪军,他们问:“看没看见一个拿枪的新四军过来?”那妇女一边罗面一边答道:“从那边小路上往河里跑了。”好在,敌人都不认识姜延斌,他在乡亲们的掩护下,躲过了一次灾难。

第三天芦庙逢集,姜延斌照样去街上宣传。然后宣布亳县北区政府成立,他任区委书记兼区长,鲁博华担任副区长,鲁博华的弟弟鲁瑞华担任大队长。他们这一举动在芦庙方圆几十里产生了强烈反响,那些深受欺压的老百姓纷纷报名参军,一下子报了四五百人。姜延斌从中挑选了一百多名年轻力壮的,编成10个班,任命了班长、副班长,初步建起了自己的队伍。不愿意为日伪军张岚峰卖命的司号员小黄,也来报名参加新四军,姜延斌收下他当区大队的司号员。他们把队伍转移到芦庙东北的李楼村,5点就吹号起床开始训练,没有武器,就找棍子大刀,还从民间搜集了十多颗手榴弹。当地的恶霸土豪都认为新四军的大部队来了,吓得不敢出门。

经过仔细侦察,小奈集伪区公所枪多人少,戒备不严。姜延斌决定打他一次,他先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树立必胜的信心。凌晨四点,这支刚刚组建起来的队伍,带着一杆半枪和自己捆绑的梯子就出发了。走了十多里地,就到了伪区公所驻地。姜延斌第一个爬上梯子,看看院子里没有人,屋子里还亮着灯。他顺着一个麦秸垛滑进院子里,悄悄地打开大门。他们摸到亮灯的房子外,门是虚掩着的,一屋子的人赤身裸体睡大觉,大烟枪在床上放着,长枪在墙上挂着。姜延斌给大伙使了个眼色,一下子冲进屋里,姜延斌举起手榴弹,小王举起枪,姜延斌大喝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四十多人从梦中惊醒,睁开惺忪的眼睛,看到这种阵势,吓得没有一个敢抵抗的,全都做了俘虏。

此次战斗,缴获了27支步枪,两支手枪,子弹若干,还有日伪军们从老百姓那里搜刮的4000块大洋。紧接着,姜延斌命令俘虏穿好衣服,向他们讲述了党的政策,愿意参加新四军的可以留下,想回家的发放两块大洋。姜延斌找到罪大恶极的联保主任,立即下令枪毙了他。打扫完战场,他们就向芦庙的董六庄转移。

在董六庄,姜延斌把缴获的27支步枪分发到各个班,天天训练部队,同时着手组建地方政权,先后组建了芦庙乡、小奈乡、界沟乡、黄冢乡、宋集乡等基层政权。随着区大队力量的不断壮大,新四军在亳县北的乡政府发展到12个,亳州以北和商丘连成一片。区大队的军事力量发展成一个团,被改编成皖豫苏军区独立六团,姜延斌任参谋长兼任政治部主任。皖北大地到处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曾家老店大门

出其不意,夜袭曾家店

1939年1月,日军占领了鹿邑县,为阻止日伪军在亳县皖北一带建立稳固堡垒,彭雪枫决定派第二大队大队长滕海清,率部插到鹿邑县和商丘之间及商亳公路两侧,开展游击战。1月6日晚,侦察员报告:“商丘伪军两千多人,沿着商亳公路南犯,妄图进犯亳县城。”

第二天下午,侦察班长李玉友报告说:“昨天住进芦家庙的伪军不走了,大部分住在曾家老店,小部分住在其他农户家里,有的还在修工事,有500多人。曾家店后边只有寨沟,没有寨墙,大街南北相通,北面一座砖桥,桥下无水是条小路,便于守卫。芦庙的四周村庄都没有敌人。”

滕海清认为这是消灭敌人的最好时机,于是,就带领部队从白马驿整装出发,滕海清率领四连尖刀排走在前面,政委谭友林和后边的部队走在一起。途经十八里、魏岗、苗楼,最后到芦庙南面的王牌坊宿营。1月8日晚,滕海清作了战前动员,布置好作战任务,开始向芦庙进发。为了不被敌人侦探发现,部队不走大路,悄悄地从田野里穿行……

驻扎在芦庙集的日伪军司令崔华山同另一路伪军袁天柱预定在10日进攻亳县城。崔华山骑在枣红马上,在芦庙集上穿梭,耀武扬威。他对部下说:“弟兄们!有大日本皇军撑腰,我们一定能够拿下亳县城。今年就在亳州过年,每人发十块大洋,让你们好好乐和乐和!”

“新四军早就吓跑了,我们就跟着崔司令享福吧!”几个小喽啰附和着。

日伪军肆无忌惮,崔华山在曾家老店里大吃大喝,还夸小鸡炖得好。他还不知道,死神已经向他们降临。

灰蒙蒙的天空,没有一颗星星,天上飘着雪花,战士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摸黑在空旷的田野里走路,经常被坷垃绊倒,爬起来继续赶路,大约到午夜三点钟,部队到达指定地点。滕海清立即下达作战任务,特务连打南面,其他人员从曾家老店的西面寨墙外主攻,同时扼守龙腰桥,阻挡北面敌人的增援。芦家庙整个街上一片漆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使这个夜晚显得更加宁静。只有曾家老店挂在大门前的一盏马灯,灯下的哨兵蜷缩在墙角抽烟,烟锅里闪出一明一暗的火光,枪支横放在墙角一边。

这时,哨兵发现了新四军,即刻追问口令,我方队长立即回答道:“自家人!”说着上前去,以狸猫扑老鼠的速度将其捕获,因该哨兵极力反抗,被迫将其扼死。随着一声枪响,激战开始。各路人马都围住曾家老店猛烈进攻,伪军依仗房屋,借助门窗,架起机枪负隅顽抗。我军发动攻心战术,战士们高喊:“你们跑不了啦!快快投降吧,缴枪不杀!新四军优待俘虏!”这些日伪军大都作恶多端,害怕共产党给他们算总账,还存在侥幸心理,疯狂还击。六连支书付永平,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奋力爬上房顶,扒开一个洞,把几颗手榴弹投进屋里,顷刻间火光冲天,藏匿在客店里的伪军没有了生息。付永平由房顶跌落下来,摔成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日伪军司令崔华山脸部受伤,率领残部向商丘南的坞墙逃跑。这次夜袭战,共击毙敌人100余人,俘虏伪参谋长以下官兵200多人,缴获机枪11挺,马步枪300多支,还有一些重要文件,五色旗和膏药旗。我军伤亡干部1人,战士17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巨大的战果。

芦家庙战斗是新四军游击纵队进军皖北的第一仗,鼓舞了皖北军民的抗日斗志,建立了以亳县、永城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权,打开了东进抗日的新局面,奠定了创建皖豫苏根据地的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44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四师,进入亳县、涡阳、蒙城等地,参加大小战斗3760次,累计歼敌48000多人,取得了敌我伤亡比5比1的辉煌战果,把红色的火种燃遍了皖北豫南大地。

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八里庄围歼顽匪李光明的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牺牲,年仅37岁。(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