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诞生伊始,疫病便相伴而生,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发生过无数次的疫病,据有关专家统计,自西汉至清末仅有据可查发生过的中大型疫情就多达321次。放眼全球,有许多民族因疫病而消亡,又有许多文明因疫病而衰落,但中华民族却从未被疫病所打败,反而在度过危难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辉煌。这自然离不开中医药的加持,一部中华史,也是一部中医与疫病的抗争史,其间诞生过许多扶危济困的医药先贤,华佗就是其中的代表。
话说东汉末年战乱四起,中华大地尸横遍野以致瘟疫肆虐,朝堂之上一片混乱,对于民生更是无暇顾及。医者仁心,以华佗为代表的一批医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怀着大爱无疆的情怀,纷纷开始了悬壶济世拯救苍生的征程。其中,华佗应对疫病创造的三种方法不仅在当时广为沿用,时至今日仍然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开圃种药
在当时,战争和疫病肆虐导致药物的使用量剧增,然而野外采集量有限,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就没有药物可以使用。看着他们一个个因无药医治而死,华佗忧心如焚。于是,华佗尝试把野外采集的药材种植在荒芜的土地上,在家乡开辟了第一块药圃,中药材产量逐渐增加。承继着华佗福泽,家乡人民将中药材种植发扬光大,一千多年来不断地在药田里耕耘,使得亳州在明清时期成为名满天下的中华药都。
酿制屠苏酒
开辟了药圃,华佗家里的药材逐渐丰盈了起来,就想着如何让更多的人通过药物来预防疫病。某一年的除夕,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奔走的乡人都在家里欢聚,如果把预防疾病的药物投入井中,通过地下水交汇到各家各户,那么大家就都可以获益了。于是,华佗就配置出了提升正气预防瘟疫的药方,将药物在除夕夜投入到了井中,这种防疫治疫的办法后来也被历朝历代所沿用,每遇瘟疫流民迁徙,官府就会效法华佗将药物投在水井里。到了年初一,附近的乡邻都来给神医拜年,于是,华佗便取出药包和着井水配上家乡的九酝春酒在自家的屠苏屋里煎制,与前来拜年的乡邻一起饮用,临走时每人赠送一包药,让他们带回家如法炮制,能够达到“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效果。就这样,屠苏酒就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开来。
在中国的酒桌上,一般饮酒都是长辈先喝,以示尊重,而饮屠苏酒却是自小孩开始,年长者最后饮。这是因为喝屠苏酒是在岁末除夕,小孩是得岁,老人是去岁,所以让小孩先饮,恭喜他又长了一岁。屠苏酒能够防病祛疫,让小孩先饮也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就这样,屠苏酒成了中国人春节必饮的年酒,并多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如王安石所写的那句耳熟能详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以及陆游的“半盏屠苏尤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苏辙的“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下来的古代名人诗词中,有关屠苏酒的多达二百余首,且都是发生在春节,因此,屠苏酒充斥着年味,饱含着亲情,寓意着安康。
创编五禽戏
尽管华佗研制出了可以预防疫病的屠苏药方,并且开辟了药圃增加了药材产量,但是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天下苍生,这些显然是杯水车薪。况且天下动荡,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又会有多少人去种植药材呢。于是,华佗就想如何能够做到不依赖药物就能够预防疾病,他想起了家乡先贤庄子所创的“熊经鸟伸”二禽戏,经常锻炼能够气血通畅预防疾病,后人又据此发明了很多种禽戏,但大多杂乱无章。华佗便决心整理创编一套完整的健身功法,让其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方便世人学习和传播。他经过潜心研究,将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和人体五脏与禽戏运动相结合,终于创编出了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健身气功五禽戏。
华佗创编出五禽戏后,走到哪里便传播到哪里,并且告诉大家,人体想要避免疾病,要通过有目的地锻炼使得气血畅通,就像活动的门枢不会生虫,流动的活水不会腐臭一样,气血通畅则病不得生,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五禽戏既能够预防疾病且操练起来又非常有趣,让人心情舒畅,于是很快便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一种风尚。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诗中便有“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的描述,宋代陆游同样写有“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的词章,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之高。后世出现的各类健身气功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多多少少都有它的影子,开国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更是将五禽戏与八段锦相结合创编出了独具特色的“毛氏体操”。现在,五禽戏已经成为中国健身气功、中国武术以及现代体操的鼻祖。
时至今日,在华佗为治理疫病而开辟药圃的亳州,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作出了诸多的贡献。而屠苏酒根据华佗的遗方衍生出了十数种产品在市面上流通,五禽戏也成了国家体育总局重点推广的四大健身气功之一。
华佗抗疫有三宝——“种药、酿酒、五禽操”,神医的大爱,仍然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