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故宅”在亳州城哪个方位?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曹操故宅”在亳州城哪个方位?

市文物保护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侯永考证研究认为,大致在“州后街以南,人民东路以北,东临宋汤河,西靠东城墙”区域内

作为曹氏家族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曹操故宅”在谯城的具体方位,始终是萦绕在我市文化界、文物界等相关人士心头的一个谜。

日前,记者采访了亳州市文物保护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侯永,他结合多年文物工作的经验以及相关史料,表达了自己对“曹操故宅”具体方位的看法。


志书中多有记载

侯永结合多个版本的《亳州志》中关于“曹操故宅”的记载进行了分析。

据侯永介绍,《亳州志》中有以下记载:“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㕓侧隍临水”“太祖作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射猎以自娱乐”;“八角台在城东南三里魏武所筑以飨军士”“东观稼台在城东北一里魏武所筑”。

侯永对志书的记载进行了解释。“郭”,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㕓”是指古代城市一户贫民所居住的房地,那么“负郭对㕓”即为在城外靠近城墙的地方并和一户贫民家的房地相对。“隍”,城墙无水为隍,水为池、塘、沟、河。“侧隍临水”可理解为一侧靠近城隍,而另一侧则与水相邻。议郎是古代的官名,郎官的一种。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城东有曹太祖旧宅,位于城外靠近城墙的地方,与城外一户贫民所居住的房地相对,一侧靠近城隍,另一侧与水相邻;太祖任议郎时,因身体患病请求告假回故乡,并建房于城外,春夏读书著文,秋冬射猎自乐。后面两句则更好理解一些,八角台位于城东南距城三里的地方,是魏武帝为犒劳乡亲和士兵所筑;东观稼台位于城东北距城一里的地方,是魏武帝所筑。”侯永说。

旧宅靠近东城门

侯永表示,这两处建筑均注有详细的方向和距离,而且史料所标注的建筑遗址的方位、距离与现存古遗址的方位和距离完全吻合,说明史料所记载的真实性是可靠的。那么同样对魏武故宅的记载也应视同为真实可靠。史料没有指向魏武故宅位于城东北或者城东南而是城东,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故宅应该大约位于东城墙外的中段部位。

从历代城墙的规划布局来看,城的四门基本都设置在城墙的中部,特别是中原地带,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规划,一般城市格局都比较规范,因城墙中部设置了东城门,故此“曹操故宅”只能建在东城门(现在的人民东路)的南侧或者北侧。

推测出大致方位

那么究竟是建在东城门的南侧还是北侧呢,侯永对此有三个推测。

“东观稼台位于城东北一里”,从东观稼台离城的距离和方向上来讲,曹操故宅应该在东观稼台遗址向西一里偏南方向的地方,观稼台是曹操在城外建设的一处观看庄稼长势的高台,既然是告假还乡,又兴师动众的建设两处观稼台(东观稼台、西观稼台),说明他就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为了长期野外走动,观稼散心而建,这样的话为便于行动,东观稼台就应该建在距故宅相对较近的地方,那么首选位置就该是东城门外的北侧。

从东城外的周边环境与东观稼台的空间距离上来讲,东观稼台位于现在的州后街东西轴线的北侧边沿处(州后街在东城门北侧),参照史料记载(故宅在城东,东观稼台在城东北),故宅位置向北不会超过东观稼台,最多也只能到州后街,那么故宅北侧的最远位置也就基本确定了。

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原始社会,汉族先民就已经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汉代政治家晁错就提出: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阡陌之界”。也就是以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依此为选址的基准。简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地灵人杰。所以按照正常规律曹操故宅当时就应建在东城外城门口的北侧。

通过对以上魏武故宅及与曹操建筑遗址有关的史料进行抽丝剥茧,侯永分析认为,魏武帝曹操的故宅大致方位为:州后街以南,人民东路以北,东临宋汤河,西靠东城墙这片区域内。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