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老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授着魏晋风骨;体育场上,学生们行云流水地习练着华佗五禽戏;实践课上,学生们制作剪纸、中药香包的场景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在亳州学院,“亳文化”已温润无声处处流淌,所经之处遍地留香。
老庄之道 魏晋风骨
4月20日下午,在亳州学院一教室,一堂精彩的《道德经》讲座正在进行中,讲座的主题是:“天地不仁”是否定大道吗?
“‘天地不仁’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由万物自生自灭,各得其所。”亳州学院特聘教授郭自虎说,如果天地有仁慈,就会厚此薄彼,容易产生不公,就偏离了天地背后“道”的本意,因此说“天地不仁”是最大的仁慈。
听了老师的解释,同学们豁然开朗,加深了对《道德经》的理解。“上中学时就学过《道德经》,不过了解不深。自从这学期听了道家文化讲座,心中的很多困惑终于解开了,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2022级医学检验技术科专业学生徐源彬说。
“我之前教的是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对老庄文化有所研究,但当我进入亳州学院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对老庄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郭自虎教授告诉记者,亳州是老庄文化的发源地,值得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他将和同学们一起探索老庄之道。
“我们依托《亳文化概论》《亳文化十讲》《五禽戏》等校本教材,开设了道家文化、三曹文化、方言与民俗、养生文化等公选课程。”“亳文化”创新团队成员蔡洪勇表示,学校还把“亳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传播学》《文化旅游产业概论》等课程,开展了亳文化大讲堂,中医药文化和酒文化普及等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认同“亳文化”。
华佗五禽戏 强身增自信
“两脚并立、肩同高、头顶向上提、身体向上拔……”亳州学院体育系教授代志星正在为同学们分解华佗五禽戏中的猴戏动作要领,同学们边听边练,努力掌握每一个动作。
报名学习华佗五禽戏的有35名学生,2022级网络新媒体专业的侯斯睿是其中一员。“我家在河北石家庄,以前从来没听说过华佗五禽戏。大一上学期时,我们简单学过五禽戏,意犹未尽,所以这学期特意选修了五禽戏课。”侯斯睿说,等她学会了华佗五禽戏,一定会将其传播到自己的老家。
在亳州学院,每学期报名学习华佗五禽戏的学生有400多名。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五禽戏,亳州学院还邀请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陈静等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五禽戏课程。目前,由亳州学院制作的《体育与健康(五禽戏)》已上线国内最大的中文慕课(MOOC)平台“学堂在线”,6147人报名学习。
“华佗五禽戏是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必学内容,也是学生们的第二套广播操,所有大学生全部都要学习五禽戏。”代志星教授说,设置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习练华佗五禽戏提升个体健康素养,把五禽戏传播给更多人,促进大众群体健康。
代志星表示,学生通过学习华佗五禽戏,可以了解其理论内涵、功法渊源、价值体现,进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自信。
校园留香 塑魂育人
课程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亳州学院聘请亳州剪纸、二夹弦、传统中医药等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技艺、讲授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亳文化”课程教育体系,推动“亳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王炳华、杜鹃夫妻二人每周四下午都会准时来到亳州学院,为同学们上剪纸课。两位老人教得用心,同学们学得专心。“亳州剪纸后继有人,我们非常欣慰,希望这项传统工艺能发扬光大。”王炳华开心地说。
在隔壁教室,美术系副教授余彩霞也在为同学们上剪纸课。“我也是跟着王炳华老师学习的剪纸,已经学了13年。在王老师的带动下,剪纸已经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受益学生越来越多。”余彩霞说。
“剪纸只开设了两个班60个名额,所以每次选公共课,大家都是抢着报名,手慢了根本报不上名。”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孙佩文兴奋地说,剪纸课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既能学到剪纸技术,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希望以后可以多开几个剪纸班,让更多的同学都能学上。”
“‘亳文化’底蕴厚重,内涵丰富,地域特征鲜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把继承和弘扬好‘亳文化’作为学院的职责和使命,深度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形成‘亳文化’良好育人效果。”亳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时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