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笔下的五禽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文学家,他就是陶弘景。他的父亲陶贞宝,深谙药术,博涉子史。陶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时,陶弘景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山中,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被称为“山中宰相”。作为中国历史上对本草学和医学有重要贡献的医药学家,陶弘景在《真诰》和《养性延命录》中都提及了五禽戏。

昔邓云山停当得道,顿两手不授,吾使人语之,令灸风徊曲津两处耳,六七日间,便得作五禽按摩也。

——《真诰》

这段话是陶弘景在《真诰》这本书当中记载的一个案例,他回忆当年邓云山修仙的时候,突然双手不听使唤,他让人转告邓云山针灸风徊、曲津两处穴位,六七天的时间,邓云山就可以练习五禽戏(辅助康复)了。道家有“洞天福地”一说,道家在地上的仙山,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及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均记载了小洞天第六洞市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邓云山和陶弘景是同时期的道士,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修仙练道者操习五禽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陶弘景在注文中又说:“风徊、曲津两处,《灸经》亦无此穴。”大约是道家的穴位和世俗医生所使用的穴位并不是一个系统。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

——《养性延命录》

上文是目前可见最早的对五禽戏招式的文字描述,见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和华佗生活的时代大约相差了三百年,较为可信。

虎戏的练习方法是,四肢着地,往前跳跃三次,退后两次,伸长腰板,猛然仰望天空,随即回到原来站立的地方,前后跳跃动作各重复七次。鹿戏的练习方法是,四肢着地,伸长脖子回看,左边三次,右边两次,双脚做伸展运动,左边三次,右边两次。熊戏的练习方法是,仰面躺下,用双手抱住膝盖下方,用头带动身体往左右两边各偏七下,然后蹲在地上,轮流用左右手承重触地。猿戏的练习方法是,引体向上,伸缩身体,做七次;用脚倒挂身体,向左右运动七次;用手勾住物体,双脚向后站立,头部向下七次。鸟戏的练习方法是,举起双手,抬起一只脚,伸展双臂,鼓足力气,左右交叉七次;坐在地上,伸直双腿,用手尽力抓住足底,做七次,伸展收缩双臂七次。

陶弘景延续了华佗练习五禽戏的原则和方法,即“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这些内容,直到明代胡文焕撰写的《养生导引法》当中也没有改变,但是胡文焕将原文中的“距”修改成了“踞”,二者音近,但意义天壤之别,但从意义上来说,“四肢距地”的意思是离开地面,不符合逻辑,胡文焕的修改,是有道理的。

笔者曾按照陶弘景记载的招式进行了练习,强度不是很大,接近于现代人的热身运动。今天的五禽戏在动作上已经和陶弘景所记载的动作大不相同了,大约是因为今人的体质较好,需要更高的训练强度,锻炼效果也更好。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