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阳的导引图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气之贯万物也,盛矣!本乎天者,资之以生;本乎地者,资之以成。古之善为道者,知气之在人,不利则郁,郁则伤性,伐其命而不可援也。于是乎张而翕之,导而引之,熊经鸟伸,吐故纳新。使流于六藏,畅于四肢,浃于肌肤之防,固其筋骸之束。然后百病不生,耳目聪明,可以保神,可以尽年,和之至也。故岐伯得之,为轩辕师;广成子得之,千二百岁而身不衰;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霸;后学得之,隐名山而游人间。寿考者不可详而计矣。原其所出,皆以岐伯为祖。有浮山隐居朱少阳者,得其术于《黄帝外书》,又加以元化五禽之说,乃志其善者,演而图之,被以章目,凡三篇。究其所由,盖久视之门,户枢之善喻者也。少阳年涉期颐,神气转壮,每至虚空之中,自试此法,或屈或伸,或盘或旋,或回互翕辟,终日不倦。每振寂邮肯綮之际,必砉然响然,用力甚微,而合于《桑林》之儛,此又技之甚尤异者也。暇日以所述示予,予喜而序之,以置篇首。俾博览者以知还年之一路,道者之雅戏云。

——梁肃《导引图序》

《养性延命录》书影。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了长沙马王堆出图的导引图,在中国古代,用图画记录养生导引的姿势以及武术练习方法的例证有很多,唐代文学家梁肃的《导引图序》,就是其为当时的浮山隐士朱少阳的导引图所作序言。朱少阳结合岐伯的养生主张和华佗的五禽戏精髓,使人演练五禽戏,然后画下来。完成后,朱少阳把五禽图拿给梁肃,梁肃非常开心,就为他写了一篇序言,朱少阳把这篇《导引图序》放在导引图的篇首,旨在为后来的养生者提供一个养生健身的路径。在这篇序言中,梁肃讲述了古人的养生主张以及导引图的版本来源以及朱少阳自己的养生实践,被收录在《唐文粹》《玉海》《通雅》《全唐文》等类书或丛书之中。

梁肃在这篇文章中,开篇便说气是一种贯穿万物的事物,来自天地,是万物赖以诞生、长成的重要原因。古代善于修道的人,知道人体中的气不够通畅便会郁结,伤害身体,以致难以救治。所以通过熊经鸟伸、吐故纳新的导引之术使气贯通于五脏六腑、肌肤筋骨,这样就可以耳聪目明,百病不生。可以养身保命,真是“和之至也”。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追求,不仅养生健身追求“和之至也”,连吃饭都追求“五味之和”。吃肉,如果没有相应的配酱,孔子是不吃的。他说:“不得其酱,不食。”比如西汉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提到:“熊蹯之臑,芍药之酱。”为什么是“芍药之酱”呢?张衡的《南都赋》中指出:“若其厨膳,则有华芗重秬,滍皋香秔,归雁鸣鵽,黄稻鲜鱼,以为芍药,酸甜滋味,百种千名。”颜师古也解释说:“芍药根主和五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练习导引之术达到了“和”,也就达到了养生的最高境界。味道达到了“和”,也就品尝了人间至味。

梁肃连连排比说,这种养生健身的理念被岐伯掌握之后,他成为黄帝的老师;广成子掌握之后,一千两百多岁还未衰老;彭祖掌握之后,从虞舜时期活到了春秋时期;更晚的人学了以后,或隐居名山或游戏人间,长寿之人数不胜数。我们追溯导引养生之术的来源,指向了岐伯,浮山隐士朱少阳在《黄帝外书》看到了这种养气的导引之术,再加上华佗五禽戏的主张,“乃志其善者”。所谓“善”,可能是更完整的,也可能是更好的,侧面证实了当时的五禽戏不是一种。朱少阳(使人)操练五禽戏,并用图画记录下来,分为三个篇章。

当时朱少阳已经一百多岁了,神气堪比壮年,每次身体虚空,就用五禽图中的方法自己尝试练习,终日不觉疲倦。颇有《庄子·养生主》当中所描述的那种符合桑林舞曲的响声的感觉,这是朱少阳《五禽图》所记载的这套五禽戏大为不同之处。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