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和龙的渊源有多深?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说起龙,每个人都能聊上几句,关于龙的成语也有很多,如飞龙在天、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龙”存在于各地的地名被大家熟知,其传说更是引人入胜;有关“龙”的民俗活动也和人们紧密相关……2024年甲辰龙年即将到来,龙和亳州有着哪些渊源呢?

笔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亳州市包含“龙”的地名共160处,主要包括居民点、交通运输、纪念地与旅游景点等各类设施。

然后,查询相关资料发现,关于亳州含有“龙”地名的由来或者传说也有不少。其中蒙城县立仓镇黄龙村,因该村所在集市叫黄龙集,且在黄龙集西头原来有黄龙寺,故名黄龙村。

说起黄龙寺,还流传着一段传说故事呢。传说海龙王有三个儿子,大儿青龙,二儿白龙,三儿黄龙。青龙和白龙生性暴虐,经常借出海降雨的机会,任意糟蹋老百姓的庄稼。一天,玉帝降旨,要老龙王在神州大地连降三天大雨。小黄龙怕大哥二哥青龙白龙又去糟蹋百姓,就急忙上前要求替父王降雨,老龙王破例允许了小黄龙。但小黄龙一看,秋收时节到了,不忍百姓们辛苦一年的果实被大雨冲刷,不得已违反天规没有下雨,被玉帝杀害,然后,小黄龙从空中一头栽了下来,在小黄龙拱下去的地方,地面逐渐升高,变成了几个大土堆。由于小黄龙为民造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黄龙,便在高土堆上建了一座黄龙寺。

利辛县永兴镇双龙村,有个集市叫双龙集,这里也有一段传说。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方圆几里没有集,连村庄也没有。一年夏天,有两条龙因行错了雨,上天罚他们到下界受罪,于是就把他们打落在当地的一片高地上。这两条龙一落下来,可惊动了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们,之前谁见过龙呀!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人们从老远的地方来这里看龙、救龙,总得吃饭吧,于是附近的人就在这里支起锅灶,烧茶做饭卖。后来还有人经营瓜果蔬菜、扇子、凉帽等商品。再后来,这两条龙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罪罚后上天了,可附近的人们在这里做买卖都习惯了,于是不少人在这里建屋居住,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因小集是因那两条龙形成的,人们就叫它双龙集。

涡阳县龙山镇,因其境内有一龙山而得名。龙山之所以得名龙山,皆因龙山山势由西北走向东南,头昂东南,尾扫西北,中间微洼,蜿蜒曲折,形似卧龙。在龙山南麓建有龙山烈士陵园,也是安徽省内唯一的猫头鹰自然保护区。

谯城区龙扬镇龙德村,因境内的龙德寺而得名。龙德寺相传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关。相传西汉末年,由于外戚专权,民不聊生,各地不断暴发农民起义。皇室后裔刘秀加入绿林军后,秘密招兵买马,广揽贤才,一心光复汉室。一天,刘秀到这里寻臣访将,当地的姚期、马武、岑彭、邓宇等人款待他,刘秀喝得酩酊大醉,姚期等人扶着他经沟而归。

后来,人们就把扶刘秀而经过的沟叫“扶主沟”,附近的村庄叫“扶沟村”。刘秀登基之后,扶沟村一带一连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些德高望重的人认为这是龙王有德,施恩于这里,应给龙王安个家,便在扶沟村建立了龙王庙,取名“龙德寺”。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