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寇瑞庭的传奇往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不仅是“药都”,还是历史悠久的“医乡”。自东汉时期神医华佗诞生以来,亳州世世代代名医辈出。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亳州中医界一时人才济济,“六大名医”舍药施医,赈济灾民,辐射至周边诸县,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被誉为“六大名医”之首的寇瑞庭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尤长于肝病和乙脑的治疗,一生救人无数,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人民日报》等媒体专文报道。

近日,寇瑞庭的孙子寇宏伟,向记者讲述了寇瑞庭的医者往事。

苦读少年

“我们寇家自古祖辈数代行医,出身也算书香门第。然而后来家道中衰,至祖父寇瑞庭出世时,生活已是捉襟见肘,家境颇为窘迫。”寇宏伟介绍说,祖父原籍河南鹿邑人氏,为生活所迫,二十多岁时离家逃荒,自此再没回过故乡。就是这么一位贫家子弟,日后竟然被誉为“万家生佛”,成为亳州的名医代表性人物。

“祖父曾告诉我,小时候,他的父亲(我的曾祖父)对他督导甚严,而他也聪敏上进,学习用功极苦。我从三岁起跟随祖父,直至他去世,二十年间从未见其读书。但时常有其弟子门生前来讨教,总见老人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讲授《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医学经典,而且随口援引四书五经的内容加以佐证,听者无不赞叹。”寇宏伟表示,耳濡目染,少年时的自己“什么都敢不做,唯独不敢不读书”。

弃文从医,解危济困

寇瑞庭独立应诊不久,家乡遭遇天灾,逃荒至安徽涡阳县义门集,机缘巧合,在一李姓大户人家以教私塾为生。20世纪30年代初,义门集一带爆发“霍乱”,李家的儿子奄奄一息,芦席卷身准备弃尸荒郊,寇瑞庭向东家毛遂自荐,愿施医术相救,竟然让其子起死回生。自此声名鹊起,乃弃文从医,从私塾先生华丽转型。

据《中国当代医学家名人传》记载:1933年,寇瑞庭应亳州士绅联名盛邀,进入亳州,在当时最负盛名的普庆堂坐诊。

当坐店先生期间,寇瑞庭怀仁心施仁术,解危济困,救人无数。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作为私人药店的坐店先生,能说服东家一起行善,凡是穷人无钱求医抓药,一概分文不取。“祖父去世时,很多老年人在灵棚中对我们讲起,那时只要处方上有寇老的签字印记,患者可以在全亳州各大小药店中无偿抓药,甚至能获得其他救济。”寇宏伟说。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亳州,全城居民唯独寇瑞庭可以昂首出入城门,且无需向日本兵和伪军鞠躬,“但当鬼子邀其看病时,祖父称病不就。国民党在内战中战败退向南方时,胡宗南盛情力邀祖父高薪随军,被谢绝。”寇宏伟说。新中国成立后,寇瑞庭应人民政府之请,领衔创建华佗中医院和亳县人民医院,成为亳州新时期卫生事业的旗帜和奠基人。“20世纪60年代初,省政府调他去安徽省卫生厅任职时,老人家坚辞不就,祖父说,要做好医生就不能做官,做官就要分心,我只是个医生做不了官。”寇宏伟认为,人生贵在有原则,祖父一生时时处处坚持原则,难能可贵。

“想病人之所想,才是做医生的道理”

亳县人民医院创立以后,寇瑞庭便一直在中医科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20世纪60年代,他已届古稀之年,却依然每天坚持坐诊。

某年夏,天气酷热,病号又多,长时间坐诊的结果是患上了坐板疮,于是便只好站立为患者把脉。同事劝其休息,他总说病人来一次不易,每天哪怕推迟下班也要把最后一个病号看完。

寇宏伟表示,打记事起,就时常听奶奶唠叨,说是每天不但要操持全家人的吃喝拉撒,还要给不相干的人煎汤药。原来有很多农村患者既没条件也不会煎中药,而他们家就住在县人民医院的家属院,祖父就让患者把药拿到家里来煎。

“那时候几乎每天晚上家里都是高朋满座,祖父的诸多正式弟子、挂名弟子、同事同行,都来讨教求学。我太小,听不太懂也记不了许多,只有一件我当时听得虽不太明白却记忆极牢,祖父反复要求弟子们‘不吃病家饭,不收病家钱’,意思是应邀出诊时,看完病就走,坚决不能收受报酬,也不能在人家吃饭,要考虑到患者的亲属经济及思想的压力,多给患者造福,少给人家添乱。”寇宏伟表示,祖父还经常说,想病人之所想,才是做医生的道理。

寇宏伟小时候,“右派”父亲被发配到河南省上蔡县劳动改造,他三岁时就跟在祖父寇瑞庭身边生活。祖父对其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从五岁开始,我每天有三项必修功课:一是每天上午必须借助日历本、哥哥的课本或是废旧报纸学习生字词;二是每天午睡后必须抄写两页中医方剂;三是每晚必须为祖父朗读《参考消息》。这些后来都成了我自觉的习惯。”

“祖父很讲究老礼儿,很在意人情往来。我的父母后来一直在上蔡县工作,全家聚少离多。那时每离春节还有半个月,祖父就时时念叨:你爸你妈快回来了,咱们一家这就团圆了。每当他和奶奶问我:想不想你爸妈啊?我总是很帅气地回答:一点也不。然后却在心里默默地反复思忖:今天的日历究竟撕了没啊?而每年春节短暂的相聚过后,父母走的当天或第二天,祖父必然要得一场大病,往往连绵出正月才好。”说到此处,寇宏伟红了眼眶。

苍生大医,寿高德望

作为一代名医,寇瑞庭有许许多多为百姓传诵的经典医案,对此,寇宏伟如数家珍。

当年亳州粮食局一位吴姓女子,豆蔻年华患一恶疾:舌头长血瘤,虽经手术,术后仍发。求医至寇瑞庭,以纯中药方剂,药到病除,根治顽疾。时亳县县委一领导患肝硬化腹水,西医苦无良法,转至省立医院若干天被退回,腹胀如鼓,血管毕现,吹弹可破,昏迷不醒。无奈请祖父治疗,盖服药一百余剂,康复如初。亳州北关一马姓回民,独子突患怪疾,无病无痛却不吃不喝,日渐消瘦萎靡,西医多方检测后称无病。祖父以奇招不用药物治愈,马家感恩戴德,至今感念。

《中国当代医学家五百名人传》载:寇瑞庭先生于50年代至60年代初精研医术,治疗小儿乙脑白喉等症卓有成效。为表彰老先生医德医绩,1958年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型纪录片《寇瑞庭》、1961年《人民日报》刊登特号通讯,进行宣传报道。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伤无数。寇瑞庭以八十三岁高龄携祖传秘药“十滴水”亲赴灾区,遇闭气假死者,西医临床鉴定为死亡,言称“只要能打开牙关灌进去药,当能起死回生”,竟挽回性命十余条,被称为“万家生佛”。

新中国成立后,寇瑞庭入了新医院,不再有为病人私自减免药费的“特权”,于是便以“私房钱”“损私肥公”。“那时涨工资不是‘普调(人人有份)’,而是僧多粥少,全亳县就给了两个涨工资的名额,按贡献和威望第一个名额非祖父莫属,另一个给谁实在让县委犯难。最后一致通过两个名额都给‘寇老’。祖父把多涨的一级工资藏起,用作定向贴补贫困患者的专项‘基金’。”寇宏伟表示,此事一直持续二十多年直到祖父去世后,才由时任市卫生局局长在灵棚里公之于众。

寇宏伟认为,祖父之宽宏,更在于对事业的执着与豁达。在亳州医学界,他最早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口号,并在历届的人大、政协会议上以提案形式反复倡议。在七十几岁后,他广泛涉猎西方医学典籍,取长补短,增益革新,为在新形势下中医的变革振兴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祖父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别把眼光放那么短。问心无愧,心宽体胖,才是养生的根本。数年前我遭遇车祸,昏迷八天后醒来,肋骨、骨盆、腿骨俱都粉碎断折,偶一动便撕心裂肺,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死未卜却笑语宛然,因为我想起了祖父,深信:为人不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

1991年12月28日,这个日子寇宏伟记得非常清楚:“深夜,祖父多次把我从床上喊起,谆谆教诲,情深意长。但幼稚轻狂的我怎想得到此夜竟是永别。就在数日前,他还在为远道而来的患者诊脉改方。翌日清晨,祖母喊起我:你爷爷去了。”看时,一脸安详,仪容端庄。停灵九日,万众瞻仰。祖父时年九十有八。亳州市委、市政府赠予挽联:“苍生大医,寿高德望”。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