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杨镇的丁固村是个好地方,背靠涡水,古来称为钓鱼台,是个渡口,交通便利、土地丰美,河湾岸上一棵大银杏树,五百余年,长得四五人方能合抱,是为我所知的谯城现存第一巨木。想乡人每休憩于此,仰见其枝叶扶疏,遮天蔽日,不由心生崇敬之感;及至深秋,风来叶下,天地摇黄,心神亦随之摇曳,孩子及小就启蒙了美。一个敬字,一个美字,最是发人正念善行的。
人生追求的是绚烂,树生追求的是繁茂,人的绚烂要行于大世之间,树的繁茂却最好居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人所知,无人所念,则易于尽其天命。一旦生于人烟辐辏之地,则命运多舛。丁固的这棵银杏,从北宋至今,该经历了多少沧桑风雨?上世纪六十年代,县里木业社要伐树用材,报至县政府,由县领导拍板,采取了折中的方案,只伐其主枝,存其主干。今日来看,锯痕宛然。十几年前,涡河清淤筑坝,将大树围在内侧,水土改变,大树气息奄奄,有赖村民多方救治,来年回黄转绿,又得以续存。六十年间尚如此,生年五百谈何易!听长者言,这棵树在当地是被称为白神的。大树是不是神,不得而知。但忽然想起晚清名臣周馥的那句诗:应有神灵呵护我,每逢绝路见桃源。
二
皖北的大地上,种得多的是小麦。古银杏以东,沿河寻径而下,及于水面,是涡河开阔的视界,对面遥遥葱茏,是沙土镇的钓鱼台遗址。河北岸是钓鱼台,河南岸也是钓鱼台,一个古渡口将两座钓台连成一体。河对岸的钓鱼台我们也是去过的,有一个大土丘,说是古墓。墓的主人是传说中的人物,并不真确,但在这里发掘出了不得的东西,几粒炭化了的小麦。经研究,此地遗址属大汶口文化,也就是说,在四千五百多年前,这儿的先民已经懂得种植小麦了。这几粒麦,被中国社科院命名为“中国古小麦”。
来到大杨镇,我们还想去看看出名的高粱地。高粱地是最好看的,高粱一熟,沉甸甸的穗子一起低下来,将广袤土地渲染为单一的红色,如血似火。可惜来晚了几天,刚错过收割的季节。大杨是高粱的主产区,为古井酒厂酿酒专供。我读本地学者程诚博士的考据文章,说宋室南渡之际,决口黄河,淹坏了皖北的土地,从此作物不茂。人再难,总得活;地再难,也得种点东西养活人啊,唯有高粱不择地而生,尤能繁盛。高粱,本地叫做小秫秫。蒸馏白酒主用高粱,而宋代以前,酿酒多用小麦和大米。曹操进献九酝春酒的酒方,是以小麦作曲,以好稻米作酿。酿酒有史,在亳千年不绝,原料和工艺却早因作物的更替而不同。贡酒之名千载传承,不变的只是酒神的精神。忒修斯之船永远航行。
大杨镇作物繁多,毗邻乡镇皆是,看见了或看不见,也不足为奇。但大杨又是谯城区为数不多的工业职能镇之一,其中倒有人事值得一书。新世纪之初,出彩的有大杨“面粉三杰”,为皖北的龙头企业,企业均以创始人的姓名为名。姜占元当时企业做得较大,后来,占元联合良夫、珠东两家面粉企业在亳州境内推广良种小麦,使新麦种完全迭代了旧有麦种,亩产、质量均有提升,农人受益,此一事即造福地方甚广甚深。占元还资助两百个大学生入学,也是难得的善举。可惜那个时候的农民企业家们多囿于眼界,有机遇时抓不住,安于现状,风闻“狼来了”之时无动于衷,结果被外来大企业正面击败。“五得利”来亳建厂时,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当地新种麦的普及率。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但不变的,是乡镇经济崛起的大势。我翻看大杨镇当下的工业资料,用地五亩以上的企业已达27家之多。和占元面粉厂最辉煌的时期相比,现在用工五百人以上的企业也有了。原来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弄潮儿。
时代的脚步不会为谁停留,除了你拼了命地赶上来。
三
那个时候,都说老姜有可能会跳楼。但他没跳。他说,他真的在楼顶上站过,想过,但又下来了。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姜瘸子”,腿是拿枪打日本的时候被日本人打断的。后来摆了个烟摊。老姜的事业是从他父亲的烟摊起家的。
老姜现在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洗把脸后做准备,五点即开始抖音直播,七点下播。为啥要播这么早?老姜说,黄金时段他也做不过人家小姑娘啊。一播两个小时,老姜说,两个小时不停地说话,可真累呀,闭了麦,十几分钟都站不起来,脸上的肉皮都是僵的。他这样一天要播三场,一场能卖个几千块钱的细粉。拼命干,一天能卖个万把块。货品都是自家厂里生产的,真材实料,利润却低。老姜的工厂以前有二百多个工人,当时是镇里用工最多的企业,放在办公室里打杂的就有好几个,他哪里摸过电脑呢?厂里现在还留下十来个人,都做生产,全靠他一个人卖货,62岁了,一开始连打字都不会,一点一点从头学起,靠的是他万般亲力亲为,片刻也不敢停歇,他身上还背着上千万的欠债呢。他说,总得把债还了,才能言及梦想。
老姜直播一年,他的粉丝已达七万之多。老姜有骨气,他直播不卖惨,但会以身说法,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听一听,也是很好的。对于老姜,我们唯有祝福而已。
我们驱车去看银杏树时,还绕了一个小弯,去看了一眼那位方先生新建的宅院。新宅是在旧宅的基础上翻建的,因主人不在,过其门而不得入。难得的是门前正在修建的广场。这是私人出资兴建的公众场所,广场大约比足球场略小一些,中间已挖了池塘,边侧赫然立起一座黄色的整石,如寿桃形状,是一座福山啊。我问在场的工人,说那是黄蜡石。黄蜡石又名龙王玉,硬度极高,尤以大块为难得。我无法猜测这块大石的价值。
方先生也是农民企业家出身,多年在外地打拼,抟风搏浪,发展壮大,近年来渐渐将企业重心回归故里。他的抉择如此,也是怀有一颗回报乡梓的拳拳之心吧。
什么叫忒修斯之船呢?那是一艘永远航行于大海上的船,随着岁月的侵蚀,它的每一个部件都会老旧,需要淘汰。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久而久之,直至所有的部件都替换掉了。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跌倒了,能爬起。走出去,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