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字,读音为“bó”,二声,常被误读为“毫”,但其意义却远非“毫米”可比。它专指安徽亳州,是中国唯一以“亳”命名的城市,也是商汤建都之地。
亳州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亳州市第一届首席专家魏宏灿教授表示,在皖北城市中,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厚重的当然是亳州,从殷商都邑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亳”,所有辞书皆释之为地名专用字,别无它意。商汤为何将都城命名为“亳”呢?这要从商代的住房建筑说起。
魏宏灿介绍,商代住房建筑,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大型宫殿建筑,皆坐落在台基上,高出地面;二是中型住房建筑,多位于地平面上;三是小型住室,皆半陷于地下。《易经·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居。下润湿而伤民,故圣工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这正是商代高出地面的宫殿与半陷于地下的住房建筑的真实写照。
商代的高层建筑,大抵茅茨土阶,《诗经·七月》说:“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正说明宫殿建筑的特征。商代庙堂建筑,虽为茅茨土阶,但却高大。《诗经·閟宫》说:“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高耸于台基之上,凌驾于周围一般住房之巅,成为都邑建筑的标志,于是,古代一些城邑的名字,由此高大的住房而来,如镐、鄗、亳等字皆从高。《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甲骨文“高”字,像高房建立于台基之上,又从口,口字表示人居之地,是为地名。“亳”字,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亳”,其上为房舍,下为高台,台下生有草木。丁山先生《商周史料考证》说,“亳为甲骨文,像小城之上筑有台观,所以保障人物安全”。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解释“亳”:“像人之为穴居形。殷代早期均为穴居,上像穴上正面之阶梯及其覆盖之形。”
乙辛征人方卜辞中有地名曰“亳”,古文献中有“亳”。《尚书序》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孟子·滕文公下》说“汤居亳”。《墨子·非命上》说“古者汤封于亳”。《竹书纪年》说“外丙居亳”。古书记载有三亳。《殷本纪正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
以上所说三亳,皆指汤亳。汤亳之外,后世地名为亳者还有亳姑、亳亭、亳丘、亳国等。为什么名为“亳”的地名如此之多呢?这与地名为高者多,是同一道理。高为高大往房建筑,亳字从高,它也是高层建筑。高房建筑之城邑多,地名为亳者自然就多。
魏宏灿表示,以高住房建筑作为亳州地名,这充分说明当时的亳州人,已由山川河流等自然条件形成的居住区域,开始向以城邑为格局的人工住房建筑区域迈进;也表明当时的亳州自然环境优越,是人类宜居之地。高住房建筑的出现,表明当时亳州的繁华,这正是亳州城镇发展史的良好开端。
“亳”字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见证了亳州从商汤建都到现代发展的数千年变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与文化传承。通过魏宏灿对“亳”字的解读,我们不仅能读懂一座城,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路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