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涡阳杨土楼古村落:新石器晚期的文明印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涡阳县星园街道,有个叫杨土楼的小村庄,该村两面临水,北靠涡河,西临白膏沟,风景秀丽,民风朴实。然而,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却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明——这里暗藏着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村落遗址。

村头的文物保护标识牌

深藏地下的古村落

行走在杨土楼村西北角,满眼是绿油油的庄稼地,丝毫看不到任何古村落遗址的痕迹。

据该村村民介绍,早年间,村子北部的涡河河床由于长期受到河水侵蚀,河岸的剖面暴露出来很多灰土、红烧土和兽骨、器皿等人类生活留下的物品,这一特殊现象引起文物部门的注意。考古人员进一步挖掘发现,该处土壤表层有贝壳、骨锥以及扁凿式陶鼎足、方格纹陶片等。陶器残片多为灰、红二色,黑色较少,陶质为沙质和泥质两种。经专家鉴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晚期村落遗址,遗址文化层厚约3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

该处遗址为研究当地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12年12月,杨土楼遗址被涡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得名原为一座楼

杨土楼原名叫沟东杨庄,属蒙邑管辖,清末设涡阳县后,划归涡阳。据村里老人介绍,杨氏成公第十二代孙杨光临老祖,有状元之才,能言善辩,学富五车,德望远播,为乡梓传颂。

某年一日夜,蒙境有一杨姓富户,门楼下悬一女尸,为异姓媳妇,被人告于官府,杨家吃了官司。人命关天,非同小可。杨家备了车马,来请杨光临,予以解救。杨光临看了诉状,分析女缢现场,笑谈:连天阴雨,死者鞋底无泥,焉能来到门下,纯属移尸栽诬,何罪之有?后据此一驳,果然无罪。杨某备重金来谢,杨光临拒而不受,杨家只好用土坯盖楼一座,以作纪念,此后,这座土楼被尊称为“杨土楼”。

村民正在讲述村里的传说故事

神奇传说传至今

据传,杨光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常常扶危济困,帮助乡邻。关于他的神奇传说,这里的村民都能说上几句。

一个大旱之年,灾民成群,诸多外地姓氏逃荒到此,来到杨土楼庄后,在杨土坎子设一祭台,面对沟河,许愿如有天降大雨解旱,则必杀猪宰羊祭奠。不几天,天降大雨,旱情缓解。

秋收后,人们备黑猪一头,白羊一只献祭。杀黑猪数刀,猪竟不叫不死,而刀断折。人们认为这是“众神”不收祭品,却参不透其中缘由,大家于是找到杨光临,请他解决此事。杨光临来到祭台,仔细询问众乡邻,方知其缘由。

杨光临立即找来黄表纸一张,研墨疾书,“汝是天上各‘众神’,吾是地上杨光临。吾许汝黑猪和羊,没许它是牙和纯(意为公猪和母猪)”,随后将黄表纸燃尽成灰。余人一刀下去,猪大叫,血飙三尺立死。

村民们表示,近代以来,该村虽然没有再出现过杨光临这样的“能人”,但先后涌现了杨廷乐、杨宝三、杨廷才等多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模范人物,成为新时期杨土楼村的骄傲。

(王建 路振杰 文/图)


(责任编辑:赵菲菲)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