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村民收集近千册手抄医书, 一碰就碎,保存成难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有的书一碰就碎,还有的被虫蛀了,我们收集了不少的医书,但是不知道怎么保存。”谯城区谯东镇石大营村的村民致电本报称,他们村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近千册医书手抄本,准备建一座医书的展览馆,但现在医书的保存成了难题。


1月29日上午,在谯城区谯东镇石大营村村南的一处院落里,村民石强正在把基本破旧的医书装进塑料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在他身后的两个架子上,堆放着一摞摞已经密封好的医书。


“这里的医书有近千册,有的是我们本村村民收藏的,有的是花高价收购的。”石强说,前些年他们村做药材生意的比较多,天南海北地跑,一有机会就到当地收集医书手抄本,“那时候很多人对这个还不太重视,总的来说还比较好收,现在就不行了。”

石强记得,他们收集的这些医书中,有一本清代名医李照莲所著《晴川心境》的手抄本便是从沈阳一位老中医那里买来的,“因为他后继无人,我多次给他送过药,和他比较熟悉了,他看我比较有诚意,就把那本书卖给了我。”


“你们收集这么多医书手抄本,是准备做什么呢?”记者问。“亳州是中华药都,我们准备建个医书的展览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咱们亳州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石强说,曾有多个药企、中医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跟他联系,要高价购买一部分,都被他拒绝了。


作为亳州著名中医堂号“保和堂”的第九代传人,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亳州学院客座教授张超伟看过这些手抄本医书中的一部分。“医书手抄本在清末到民国期间盛行,从这些医书的纸质、破损程度以及内容上看,应该是真的。而且,手抄医书一般是给内行人看的,没有造假的必要。”张超伟介绍,这些手抄本医书大部分是对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的汇总,虽然谈不上价值连城,但作为前人经验的总结,对后世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借鉴作用,“里面也有一些小有名气的地方名家,村民能收集到这么多的手抄本确实不容易。”


记者看到,这些医书中,大部分连封皮都没有,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书都已泛黄,有的损毁比较严重,纸张粘连在一起难以分开,有的边角位置已经风化。翻开来看,一个个工整的蝇头小楷映入眼帘,癫痫、呕吐等病症的药方一应俱全。

“有的一碰就碎,有的还被虫蛀了,我们也很着急。”石强说,苦于没有专门的保管书籍的技术,他们现在只能先把这些书用塑料袋密封起来,“特别需要专业的人员给我们指导一下。” (亳州晚报亳州头条 记者 蒋加磊)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