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地名故事】槐树庙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超凡 整理 叶秀岭 讲述

很久之前,亳州城里靠近东南角有一座火神庙,庙东头,住着一个挑卖甜水的小伙子,名叫青柱。


青柱是个孤儿,一岁死了娘,两岁爹死了。街坊邻居都是善良人,可怜他无父无母,无依无靠,都善待他。东家大娘给他端一碗面条,西家婶子给补一件衣裳,大家都不富裕,但都省吃俭用,尽量拉巴青柱一把。就这样,青柱吃了十八年的“百家饭”,穿了十几年的“百家衣”,长成一个身体结实的小伙子。


青柱长大了,心里想,十几年受街访邻居的恩惠,没有大家的照顾,自己早就冻饿而死了。怎样报答街坊邻居的恩情呢?思来想去,想出一个主意。他用打短工积攒下来的钱,打了一对头号的香柏木大水筲,做一条光溜溜的桑木扁担,每天早起就去甜水井里挑水,把一条街的水缸都挑满才收工,天天如此。


在青柱挑水的井沿旁边,生长着一棵几百年的老槐树,粗粗的树身子,俩人都搂不过来,高大的树冠,遮着大片荫凉,稠密的枝叶,下大雨都不漏水。青柱每天给街上人挑满水缸后,都不忘拎两筲井凉水浇给大槐树喝。大槐树早已成仙,天长日久,被青柱的善良勤劳感动了。一天,变成个老奶奶,对在树下歇息的青柱说:“柱啊,你真是个又懂事、心肠又好的孩子,又勤快、又善良。我谋划了很久,想给你成个家。这里有十两银子,你拿着去买后街胡同里两间小房,明天太阳东南响时,你到南门外的官道上,碰到一个独行的闺女,你把她领回来,以后,你们就是夫妻了。” 青柱眨眨眼,原来是个梦,可是,情景真真的,一点也不像梦,觉着腚底下硌得慌,摸出来一看,果真有一块十两重的银锭子。起来寄好了水筲,按梦中指点,到后街胡同里一问,正好有一家卖房,两间,十两银子,不多不少的,就买了下来。


第二条清早,青柱早起半个时辰,把各家各户的水缸提前挑满水,等太阳刚一扭头,他就跑到南门的官道上候着。果真,不多一时,颤颤巍巍走来一位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可一看,是个瞎子。青柱是个好心人,心想,瞎眼人更需要人照顾,忙跑上去说:“妹妹,你渴了吧,我扶你到树下歇歇喝口水吧。”


姑娘说:“你是青柱哥吗?”


“我是青柱。”


姑娘点点头:“老奶奶说的是真的呀!”


青柱扶着姑娘来到槐树下,打水给她喝。


姑娘问:“你愿意娶我吗?”


青柱说:“我愿意啊。”


姑娘说:“老奶奶叮嘱说,你到树上喜鹊窝下摘三片树叶给我洗洗眼吧。”


青柱爬上树梢上,在喜鹊窝下摘了三片绿玉一般的槐树叶,他蘸着清凉的井水,用树叶子给姑娘洗眼,洗了三遍,姑娘的瞎眼眨巴眨巴就睁开了。好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


二人结为了夫妻。


打那以后,青柱挑水卖。姑娘纺花织布。两个人都勤快,起早贪黑地干活,小日子一天天富足起来。


这天,媳妇和丈夫商议:“青柱啊,咱家日子是过好了,可全是槐树奶奶操心关怀呀,吃水不忘挖井人,咱给槐树奶奶立块碑吧。”


两人一合计,把家里赞的钱拿出来,买了一块上好的青石,请饱学的秀才题上字,贴着老槐竖立了一块碑,刻着三个字:槐树碑。又盖了一间小房子,叫“槐树庙”。


再以后,这条小街就叫槐树庙街了。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