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飞满天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李丹崖/文 李松涛/图

立了春,风吹到脸上,也不那么冷了。这时候,在乡间,人都闲得很,忙了一年,没时间陪孩子玩耍,补救的时候到了。

那时候,乡间还没有那么多高压线,田野空旷得很,田垄里,墒情好,上层的土被腊月的风吹得干爽,踩上去,不黏脚,是放风筝的最好乐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风筝的前奏是扎风筝,这样的活计,通常由长辈们来完成。


堂叔最擅长扎风筝。从竹园里砍下来两根长势不好的竹子,根据需要斩成长短不一的段段,或用铁丝扎成老鹰状、小燕子状、蜈蚣状……骨架扎好以后,接下来就要在外面糊上一层纸。


乡间,一般没有太花花绿绿的纸张,一般用报纸来衬底。


舀一小勺子面,和成面糊糊,在土灶上燎,顷刻即做好了浆糊。拿来一把剪刀,根据刚才做好的骨架“量体裁衣”。很快,风筝的血肉就丰满了。这时候,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纸张,一般是一些杂志的彩色封皮,剪成不同的图案,贴在风筝上,装帧就做好了。


做好装帧的风筝,再用碎布做成一条尾巴,黏贴在风筝尾部,用事先买好的风筝线绑在风筝的黄金分割点骨架上,一副风筝就大功告成。


风筝做好以后,一帮孩子围拢着扎风筝的大人,雀跃着向田野走去。风和日丽,有风,不疾不徐,把风筝高高举过头顶,起跑--待到步幅越来越大,速度够了,慢慢放线,风筝越飞越高。多年后,这样一种姿势,总让我想起飞机起飞的全过程。

小时候,总感觉天空澄澈高远,风筝从小餐桌的桌布大小,逐渐变成了手帕,再从手帕变成一小块糖果纸大小,风筝越飞越高,与云雀比肩,在浮生、岁月、芸芸众生的上空,与飞鸟攀谈,与云朵交心,放风筝的小小少年,也把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渴望经由风筝线,放飞到“天空之城”。


少年心事可拿云。这样一种“拿”,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目光,一是借由风筝。这两者之中,风筝又无疑是最直观的一种途径。


据传,风筝的发明来源于古代战争,对于久攻不下的城池,只待风起时,通过风筝把士兵运到城里,里应外合,攻城于无形之中。如此说来,和战争沾边的事物,唯有风筝以极其温和的形式嬗变流传了下来,还如此温情地流传于民间,帮孩子们塑造他们诗一样的梦幻。


又到艳阳天,风筝飞满天,儿童遍地走,云霄与人间,一绳系两头,时光乐悠悠。



(责任编辑:贾飞)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