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心珠 文/图
去年9月份,作为曹操运兵道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的谯望楼正式向游客开放,其精致的设计和厚重的文化受到参观者的点赞叫好。运兵道、谯望楼、建安文学馆三大部分组成了新的景区,让许多游人,真切感受到了三曹时代的文化历史。
建安文学馆里的曹操石像
谯望楼内部的乐府厅
一名游客正在试穿汉服
运兵道内部
谯望楼
三大部分组成新景区
“你看,我穿这件黑色的汉服咋样?像不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1月28日上午,在市区谯望楼三楼的服饰厅里,两名游客正在试穿着汉服。他们表示,景区推出的这项活动让他们充满了新鲜感。景区负责人梁莉莉向记者介绍,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景区推出了“汉服试穿”、“古筝演奏”、“汉服走秀”等活动来丰富游客游览内容。
谯望楼是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的一部分,曹操运兵道景区由谯望楼、建安文学馆和地下运兵道三部分组成。现存的曹操运兵道,大多以砖结构为主,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地道距地面最深7米,道内高1.8米左右,宽0.7米,道内转弯处均为“T”型,平行双道这两道相距2至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通气孔、灯龛等附属设施。
谯望楼项目主要分为主楼(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含停车场)和副楼(东西各1座)两部分,建筑面积5959平方米。谯望楼夜景亮化以后,汉代建筑整体美感凸显,获得一致好评。而建安文学馆通过对建安文学的兴起、繁荣和后世影响等内容的介绍,集中阐释了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三曹”、“建安七子”、蔡琰等文学人物和作品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突出展现了建安文学“文风清峻、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整栋建筑仿佛一堂历史课
走进景区里,按照参观顺序,首先进入的就是位于明台层的总序厅,总序厅内布置着以竹简、汉阙、画像为主的浮雕,营造出一种书香之气。
顶部灯光采用的是我市市花芍花的形状,灯光打开后一朵盛开的芍花便出现在游客眼前。“谯望楼从一楼到五楼依次经过建安书画厅、文学服饰文化厅、文学乐府厅、文学横槊赋诗厅等展厅。”梁莉莉介绍,参观完地上的展厅后,接下来是地下展厅建安文学馆总序厅和与古运兵道相连的军事奇展厅。
一些正在参观的游客表示,游览完谯望楼所有展厅,就好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文学馆内的谯上文学、建安文学以及汉代的历史人物在展馆内都有涉及,不仅有文字、图像介绍,不停播放的幻灯片更是让人身临其境。
到了晚上,夜景灯打开之后,谯望楼又会呈现出另外一番风情,夜景的亮化,不仅有轮廓灯点缀整个框架,还使用了射灯、地灯等灯光烘托氛围。记者了解到,在亳州历史上曾有建筑“谯望楼”,是亳州最古老的文化建筑之一,始建于东汉末年,为曹操所筑,位于当时谯城的中央位置(现市区大隅首附近)。究其功能,一种说法是瞭望守御的高楼,在古代战争中有观敌瞭哨之用;另一种说法为曹操用来宴请宾客、吟诗作赋的场所。
曹操智慧的伟大见证
游完谯望楼后,穿过一条绚丽的“时光隧道”,就来到了景区的另一大亮点——运兵道。这条运兵道以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面延伸,直至郊外。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
梁莉莉告诉记者,运兵道内有障碍墙、绊脚板、陷阱等陷敌设施,还有猫耳洞、掩体、传话孔、灯龛、通气孔等附属设施,深深体现了曹操的谋略。《三国志》记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取得胜利,如官渡之战,“绍射营中,矢如雨下……”曹操“起土山地道”,又如攻邺城,“为土山地道”,可见地道战在曹操指挥的多次战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曹操运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无尽头,纵横交错,犹如一座地下长城,十分壮观。记者了解到,目前景区申请国家4A级景区已经验收成功,接下来等待的是正式文件的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