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合作社组建“飞机队”为庄稼打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用无人机喷洒农药,60亩小麦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时间!3月25日上午,由谯城区10家农业合作社联合组建的飞防植保服务队宣布成立,14架无人机“联合作战”,在减少农药用量、提升防虫效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管理的现代化。


四个机翼分布在机身四周,机身上放有一块电池和一个塑料桶,桶里盛放着满满的液体……3月25日上午,在谯城区大杨镇种粮大户田慎森承包的麦田地里,十余架无人机正在进行飞行前的调试,它们的“任务”是为眼前的麦田喷洒农药。


“这个药桶里面装有10公斤的药液,可以喷洒15亩到20亩地的小麦,一个小时可以喷洒60亩到80亩。”技术员葛帅介绍,如果无人机充满电,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当日是谯城区10个农业合作社组建飞防植保服务队成立的日子,这些合作社把各自购买的一架或者两架无人机集中起来,实行“联合作战”。“比如说我有一千亩地,如果只有一架无人机喷药的话,得一天才能完成。如果有十几架一起工作,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了。”飞防植保服务队负责人田慎森介绍,与传统喷药方式相比,无人机喷药节省了人力,喷洒得更均匀,也减少了农药用量,“特别是防治赤霉病的时候,只有2天到5天的最佳防治时间,我们联合起来防治,就能及时预防和治疗。”


随着调试结束,十余架无人机陆续起飞。这些小飞机升腾到距离地面一米多高后,快速地向前飞去,随后药液像雾一样从空中飘落到麦苗上。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无人机飞到地块尽头后折回了头,返回到出发的地方。


“我们划定的有飞行区域,每个无人机都有自己的航道,它飞到地头后,就自动调头,回到起点位置。”技术人员介绍,这就是无人机为何如此“听话”的原因。


贺亿成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崔贺介绍,他去年就用过无人机喷洒农药,效果相当不错,“比自走式、单架式的喷药机械速度更快,算下来,成本也差不多。”崔贺介绍,他今年准备继续用无人机进行喷药。


“飞防植保将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服务队今后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谯城区农委党组成员王洪愿介绍,农业病虫害防治要求减少农药用量的同时,增加防治效果,而且对时间要求也相对较严,无人机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无人机目前主要是为种粮大户服务,以后将会向农户延伸,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亳州晚报、亳州头条记者 蒋加磊)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